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清道夫”,不断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材料1】 标准表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十七大报告
【材料2】 三次思想大解放
三十年来,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这三次大解放都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拉开序幕。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发;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几天之内,该文迅速传遍神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学术角度来说不过是最基本的哲学道理,并无理论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触及人们对待“两个凡是”的不同态度,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此在党内外公开展开。这场讨论与斗争最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而结束,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空前活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在经济领域,“小岗村改革”轰动全国,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场思想大解放,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深入人心。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国内再次出现思想纷争,关于“左”、“右”之争的论战不断,认为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疑问不仅在社会上,在党内也大有存在。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带来生产上的停滞和经济上的下滑,在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现较大的滑坡势头。
在这种形势下,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冲破了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
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建立,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也逐步建立,整个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生动局面。
1997年,江泽民为“公”、“私”定论,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稳步推进。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私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已有私营企业主30多万户。这样,我国政治语言中的一个敏感词语——私营,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在所有制这个问题上,思想理论界、媒体舆论围绕“公”“私”之争,理论交锋一直没有停止,人民日报等党内大报先后加入其中。
在这种纷争不断的情形下,1997年5月29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讲话:“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姓“公”姓“私”的争论,但含义显而易见。
这次“静悄悄”的思想大解放,我们已从后来的十五大报告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中明显感受到。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实施战略性改组,股份制、合作制、租赁承包等所有制形式先后出现,民营、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随后跟进,市场经济步伐在全国明显加快。
分析:回望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不过,在侧重点上,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它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属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在经济领域突破,它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计划经济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是在经济领域,但重点在体制创新,它冲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
总结分析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到,人们的早期改革诉求大都着眼于衣食住行、温饱富裕这些经济层面的东西,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原有问题的解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社会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但基本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距今已过去十二个年头,现在,当我们的改革走向深入,当经济、社会矛盾与改革中的其他问题产生摩擦,我们是否思考过再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答案是肯定的。十七大报告在引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解放思想称做“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今天在解放思想上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尤其是当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民生这些问题交织一起的时候,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难度无疑更大更高。因此,这次思想大解放的“点”应该选择在哪里,改革应该从哪里入手,路径应该如何选择,这一切,恐怕是我们回望三十年思想解放与改革历史过后,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材料3】 新的解放思想
从2007年底,自南方始,新一轮“思想解放”呼之欲出。
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对改革开放又出现不同声音。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共识破裂,市场化改革带来祸害。在这一背景下,“解放思想”突然成为政治热词。
2007年12月,新到广东上任的中共省委书记汪洋告诫广东官员:“必须认识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此前的中共十七大,“解放思想”被反复提及并被着重强调;今年“两会”,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对“解放思想”又作出回应,他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
循着这一脉络,不难看出新一轮思想解放“不仅仅是一次地方性政治事件”。它有着深厚的背景,呈现出中央与地方相互呼应之势。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责任编辑:论文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