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答题技巧 > 申论热点
申论答题技巧宝典 导航: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技巧方法  申论预测题  申论真题  申论素材宝典 半月谈

公考热点聚焦第43期:中国式离婚

发布时间:2014-03-05 08:11:53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中国式离婚导语:近日关于婚姻的话题屡被提及,传媒大亨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离婚占据了娱乐头条,《非诚勿扰》女嘉宾微博晒错牵手对象被观众质疑。就在19日,民政部发布公报,2012年中国离婚的有310.4万对,增长8.0%,增长势头超过结婚率的增幅。

去年离婚310万对 增幅超结婚率

  民政部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粗离婚率为2.3‰,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42.3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8.1万对。而办理结婚登记的1323.6万对,比上年增长1.6%。

  科普:离婚率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目前世界通行的离婚率统计方式,是用当期的离婚对数除以人口平均数(期初人口与期末人口之和除以二),结果用千分比表示。统计出来的数据也叫粗离婚率(crude divorce rates)。

  网友热议:已不能用社会科学来解读

  网友@金运猫:离婚的不是不懂爱情,而是不懂婚姻,更是搞不清婚姻和爱情的关系。

  网友@iLv找星星的FF:有多少真离婚?房子毁人不倦!

  网友@王朝晖:如今的离婚率已经不能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解读了。去年的离婚数据都是住房限购、限贷政策惹的祸。相信爱情吧!

是什么催生了“中国式离婚”?

  [1]夫妻间交流减少是最大杀手

  感情不和是离婚“盛行”的理由,随着财富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无论是事业有成的还是正在为事业奋斗的,都在忙于工作及应酬,而忽略了与伴侣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才是家庭解体的最大“隐形杀手”。

  【2】经济问题是婚姻破碎主因

  婚姻被金钱绑架,所表现出来一些“病态”现象:一、只要男人有钱、有地位,男人有婚也上位;二、只要男人有潜力,不爱也婚;三、幻想“高富帅+没母亲”式婚姻;四、为房子结婚、离婚;五、官二代、富二代,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跨代出手。

  【3】传统婚姻观的瓦解加剧了婚姻的解体

  中国正在通过几代人完成核心家庭的转变,即以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在“核心家庭转变”过程中,夫妻双方的感情越来越为个人所看重。

  【4】“父母插手多”成为“80后”离婚原因

  “跟父母一起生活,儿子什么主也做不了,只知道每天跟在婆婆后面听候吩咐!自己老婆怀孕,婆婆不是悉心呵护而是刻薄儿媳妇。”去年离婚的“80后”女人“怜湘”如是说。相比“70后”,“80后”的离婚比例更高,呈现出“早婚快离”的现象。

  【5】各种无奈的“政策性离婚”

  房子面前,婚姻俯身屈就,新一轮的中国式“假离婚”有愈演愈烈之势。上海市民政局婚姻处证实,在“新国五条”颁布后的几个工作日内,多个区县离婚数量比平时增加2至3倍多一套房子、多一笔拆迁款、多一个孩子……“政策性离婚”的涉及范围很广,为了多一笔取暖费补贴,北方的一些省份甚至出现“季节性离婚”。

  【6】离婚手续简单、成本低

  离婚手续简单、费用低,使得部分夫妻因冲动而离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共同处理并采用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但在离婚时,弱势的一方并不完全清楚对方的具体财产,法院虽有权调查财产,但受法规不健全、监管漏洞以及执行成本大等因素影响,调查被转移财产并非易事。

  【7】“闪婚”导致“闪离”,婚姻关系脆弱不堪

  3秒钟足以爱上一个人,8分钟足以谈一场恋爱,13小时足以确定伴侣结一次婚……在如今这个一切讲求“速度”的时代里,给人以温馨、甜蜜、幸福的婚姻也急着搭上了“特快”列车。“闪婚”过后,由于不够了解、性格不合、家庭问题等因素造成“闪离”。

“中国式离婚”如何收场?

  婚恋观、生活观更需明晰的价值坚守

  离婚率上升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近年来越发突出,却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现在的夫妻不再像以前那样选择“隐忍”、不再信奉“好离不如赖凑合”,是离婚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的角度,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变化中,个体也在思想意识、个人诉求上不断发生变化。尽管人们不能阻止变化的产生,但并不表示在个人幸福的选择上就能随性随意、模糊标准、放弃原则。

  婚姻不能为社会问题埋单

  如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国的离婚率攀升并不是全由人们追求高质量婚姻的态度主导,很多离婚是为社会问题埋单。此外,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离婚,它造成的社会问题就摆在那里,我们无法不面对。以前用“凑合”维持的低离婚率固然不可取,但切不可反过来以为高离婚率才是好事。病态的“中国式离婚”现象值得警惕。

  不要让婚姻成为某些政策的牺牲品

  面对中国式“政策性离婚”,仅仅个人反思对婚姻的态度显然不够。毕竟除了真正的投机者,一些民众出于无奈才和政府“博弈”——个体力量无法对抗调控政策,只能用投机方式来减少损失。因此在制定政策之前,要考虑其可能对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多一些论证、听证、试点;出台之后留出观察期,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及时进行修正。不要让婚姻成为某些政策的牺牲品。

  结语:曾几何时,中国人将离婚视为洪水猛兽。可如今,“好聚好散、再聚不难”等理念却悄悄流行。婚恋观看似是个体的感受,实则是社会意识的缩影。无法置身事外的人们更需要明晰的价值坚守,乃至本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