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第一书记助力精准扶贫如何走出困局
这是一篇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该范文指出:抓好扶贫工作,鼓励第一书记积极作为很关键。请阅读:
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第一书记助力精准扶贫如何走出困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还还有一定比例,现在距离全面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五年时间,因此,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强力号召,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谋划,把减贫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所有干群提振精气神,决心要啃掉这块“硬骨头”,确保按时按质按量摘去贫困的帽子。
从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脱产驻村,就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目前,很多地方驻村工作都井然有序,第一书记全部到岗到位,和基层干部一起同工同劳同考核。然而,第一书记进驻基层之后,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同样也将面临一些实际困惑。比如,面对农村人力资源紧缺、经济来源匮乏、项目支撑不足等普遍现状,第一书记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快速、圆满地解决,恐怕还没有那么轻松。
当然,这并非弱化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或许,他们在为贫困村、贫困户送去精神食粮,提供智力支持,进行劳动帮扶等方面优势的确明显,但要彻底解决涉及项目匹配、资金整合、权力下放等“大事件”,还少不了畏难情绪,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前阶段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技术引领等方面,感觉力量还很薄弱。显然,第一书记的“烦心事”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各地在实施精准扶贫时面临的共同难题,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这并不可怕,目前的困惑,正好又为今后的扶贫工作如何创新、如何转型、如何攻坚、如何见实效,提供了思考范畴和研究方向。
抓好扶贫工作,鼓励第一书记积极作为很关键。扶贫工作量大面宽,时间紧迫,对他们的个人素质当然也是一大考验,要有“上得厅房下得厨房”的工作能力。在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思路不清的问题上,需要实事求是地搞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走访,了解村情、民情,掌握可靠的数据来源,形成科学的发展计划。在解决劳动资源匮乏的问题上,需要结合村社劳动力现状,进行适当调控,可以化零为整,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在解决技术短缺的问题时,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观摩学习、培训学习、书本学习等方式,主动参悟实用技术,并强化实践锻炼,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在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时,需要充分了解时事,及时掌握政策动向,以期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让第一书记成为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排头兵,我们更要防止一个误区:有人认为,把第一书记下派到村社之后,工作好不好,扶贫见不见成效,就看他们的表现了,反正有严格考核来约束,工作好的给予褒奖,工作不好的给予惩罚,这样会逼着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于是,有些第一书记为了突出业绩,只好各显神通,千方百计找“门路”,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能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其实,奖惩只是一种考核手段,却并不是目的,而最终能否顺利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才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既然上级组织委以重任,基层群众抱以希望,第一书记便背负相同的责任,连着相同的梦想,那么,为所有第一书记营造一个善于谋事、乐于干事的良好氛围尤为重要。
因此,第一书记驻村之后,除开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工作考核之外,还要及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后勤保障才行。说到底,对第一书记而言,工作挑战最大的莫过于如何才能获取扶贫项目了,毕竟,解决困难还是需要资金投入。当他们结合村情民意制定出发展规划,一味纸上谈兵可不行,最终还得靠项目来落实,而项目什么时候能落实、怎么实施,又不是他们就能“一锤定音”的。更何况,项目、资金有时难免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如果没有关键部门把握全局、统筹整合,仅靠个人争取、反复跑路才能完成项目审批,完全可能造成分流不均、轻重失衡等不良倾向。
那么,对贫困村的项目支持究竟如何落地?第一书记虽然个人本领再强,但在项目实施上如果没有强有力后方支援,艰巨的扶贫任务恐怕很难完成。所以,仅靠第一书记深入基层出谋划策、思想引路、智力投资还不够,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主动参与,对基层申报的所有扶贫项目进行系统审核、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同一地方,能为所有第一书记打开相同的“绿色通道”,才是上上之策。在安排项目资金的过程中,也只有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量化考核才有实际意义。
选派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本是一件民心工程。但如何能让第一书记助力精准扶贫收到实效,帮助他们成功走出工作困局,尚需多方给力。一方面,要靠第一书记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另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保障支持,公平决策。唯有如此,扶贫攻坚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方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戴。
相同主题链接:
推荐内容:申论真题范文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