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了望时评第13期:军民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发展新动能
2016年了望时评第13期:军民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发展新动能
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军民融合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的前景,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在这场特殊的国家竞争中,谁更能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国防与经济的双赢,筑牢安全和发展的基石,谁就能争取主动、占得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国防大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军民融合度仅30%左右,尚处于从军民融合初步融合向中级和深度融合迈进的阶段。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将打破军、民两大系统在资源配置上的各自为政。通过军民之间全要素、多领域的双向深度融合,在国家大系统内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闲置,从总体上节约成本和聚优增效,逐步形成军民两大系统在战略导向上均衡发展、在资源配置上互动发展、在建设进程中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大系统集成效益的最大化。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将更好地促进军民两大系统在创新活动中的协同与配合,激发我国整体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而在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又将产生一系列新的市场需求、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从而打破产业与行业壁垒,推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优化,创造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远大目标必然伴随艰巨任务。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既要有超越时空与部门利益格局、着眼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远见,又要有勇往直前、久久为功的战略韧劲。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关键节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要以军民协同创新突破制度藩篱。近年来我国军队和地方联系不断加强,但仍存在军民“两张皮”“多龙治水”和“体内循环”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军民大合作、大协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制约我国科技和经济创新发展的“有资源无聚合、有实力无能力”的问题。以军民协同创新为突破点,将真正打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区隔、体制障碍和利益藩篱,实现军、民两大力量的系统内贯通和系统间贯通,形成统一、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要以军民兼容联通指导顶层设计。当前,军民两大系统间尚存在许多标准、规划方面的差异,有关军民融合的标准、法规和制度建设仍存在极大提升空间,军民之间“车同轨,书同文”的需求十分迫切。军民深度融合,从客观上要求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通盘考虑,这就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在各类规划、标准乃至法律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实现军民兼容、互联互通,逐步构建相关法律、规则和标准体系,切实提高军民兼容的标准化、法治化水平。
要以军民融合发展激发主体动力。军民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利益深度整合,最终是为了实现强军与富国的统一、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赢,根本目的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要充分运用利益驱动和统一原则,激发参与军民融合各个主体的自发动力,努力构建贯彻国防要求和实现发展利益的有机统一,使各参与主体能够在自觉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中发现新机遇、创造新增长、实现新共赢。
在线阅读:了望时评2016-2006年电子版集锦
推荐下载:2016时事政治电子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