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0年4·25联考行测真题与答案之片段阅读(2)

发布时间:2013-07-29 09:36:34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71

  (单选题)

  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固然必须正视,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可作为呢?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 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

  C. 灾难降临时的及时而智慧的选择非常重要

  D. 教育可以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更多宝贵的生命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到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个漫长个过程,然后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材料重点,即设问句引出的“该如何”。最后一句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引申可知材料想要表述的是教育可以在灾害中保护更多生命。D项完整表述了材料的主要内容。

  选项A是转折前的事实的陈述,不是材料要表达的重点;B项“首要任务”在原文中体现不出来,属于无中生有;C项是“该如何”中的其中一个方面,比较片面,属于概括不全。

  故正确答案为D。

  72

  (单选题)

  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种体现。这本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运用要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倾向相一致,如果仅仅在技术上简单地模仿和运用,缺乏文化上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再美的“元素”也只会开出“恶之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B. 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

  C. 在广告中彰显文化特色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D. 理解文化内涵是“中国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说很多跨国企业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以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然后用转折词“但”引出材料的重点,即运用“中国元素”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简单的模仿,更需要在文化上理解和尊重“中国元素”。所以材料主要想说明的就是理解文化内涵是成功运用“中国元素”的前提。D项表述正确。

  A项是由转折词“但”之前的内容引申得来的,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重点;B项“适可而止”在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来;材料重点是在“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元素”,而不仅仅是“彰显文化特色”,所以C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73

  (单选题)

  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摸不到,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的都是真钞的特点。专家们解释说,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就会感到特别不习惯。虽然他们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潜意识告诉他们:“这不是真钞!”据统计,接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潜意识是在不断的重复中获得的

  B. 当信息缺失的时候更需要依赖直觉

  C. 强化正确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鉴别力

  D. 接触过多的错误信息有可能干扰人们的判断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通过介绍英国银行协会在对职员的培训中采用反复接触真钞的方法来增强对假钞识别能力的事实,说明了对正确信息的强化有助于提高对错误信息的识别能力,C项正确。

  材料讲述的主体是如何判断鉴别假钞,而非“潜意识”,所以A不选;B项“直觉”表述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潜意识告诉他们……”所以并不是“直觉”;材料主要说接触正确信息有助于提高鉴别,并没有说接触错的信息可能干扰人们的判断,所以D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74

  (单选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业的文化内涵没有认识,文物保护的理念相对落后。事实上,每项工业遗产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最高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近代工业遗产更是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凝结着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有些工业遗产,甚至代表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东西,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 文物保护理念应适应生产力发展

  B. 文化研究应以工业遗产为突破口

  C. 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D. 工业遗产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现状,即:人们对工业的文化内涵没有认识。然后通过一系列转折关联词“事实上……更是……甚至……”具体介绍了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所以材料主要讲的就是工业文化遗产诸多的文化价值。故D正确。

  A项外延太大,与材料意思脱离;B项曲解了材料的主要意思,材料的主体是“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而非“文化研究”;C项是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

  故正确答案为D。

  75

  (单选题)

  影响一个地区长期或某段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众多而复杂的,人们至今还无法确切说明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但是可以断言: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总体讲,自然因素仍然是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至今仍然不足以影响地区性气候的基本属性,更不足以引起冰期或间冰期等巨大的气候变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 地区性气候的基本属性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

  C. 人类活动不足以对一个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D. 人类对气候影响因素的了解与分析还不足够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出一个“人们至今无法确切说明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的现状,然后根据转折词“但是”引出重点,即“可以肯定的是自然因素是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最后一句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人类活动不足以对一个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综合前后两点,即可推导得出地区性气候的基本属性是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而非人类活动的,B项表述正确。

  A项偷换概念,将未然变为已然,材料中说的是“人们至今还无法确切说明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C项是最后一句的主要意思,并非是需要推导、“意在说明”的意思,不准确;D项是转折之前的内容,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只是默认一个不重要的事实。

  故正确答案为B。

  76

  (单选题)

  ①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

  ②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仍然保持着对资本流动的严格控制

  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这些年屡屡可以躲过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④资本的自由流动,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⑤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尚不成熟的金融体系碰上了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际资本

  ⑥这个世界上几乎还没有哪个新兴市场国家逃脱过金融危机的魔爪

  对上述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③②⑥⑤④①

  B. ⑥①⑤④③②

  C. ④①③②⑥⑤

  D. ③②④①⑥⑤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排序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语句排序题。

  考虑内容和形式上的前后顺序,先看选项首句,⑥开始即出现指示代词“这”,不能作首句,故排除B。

  ③②根据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捆绑在一起,语意上是通过中国引出核心话题“资本流动”,④开始评价资本流动,所以③②④是前后捆绑的,只有D项有此捆绑排序,故选D。

  验证发现③②/④①/⑥⑤,两两一组,第一组引出资本流动,第二组评价资本流动是双刃剑且影响广泛,最后一组回到资本流动,总体是总分总结构,D项成立。

  故正确答案为D。

  77

  (单选题)

  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是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 创造性模仿是改良产品的主要途径

  B. 通过不断的改善就能得到新的产品

  C. 创新来源于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弥补

  D. 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旨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出创新能够弥补缺陷,然后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即创新的目标是创造,创造性模仿通过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价值的新东西。最后用总结词“事实上”做出总结,指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所以可以引申得出材料的主旨是创造性模仿是改良产品的主要途径。故A正确。

  B项“改善”一词偷换概念,材料中提到的是“创造性模仿”;C项表述错误,材料说的是通过创新可以弥补缺陷,而非创新来源于弥补缺陷;D项“模仿”表述错误,偷换概念,应是“创造性模仿”。

  故正确答案为A。

  78

  (单选题)

  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互联网追新潮的盲从者,他们生怕自己惯用的虚拟身份在某个网络社区被别人抢先占据。这种场面似乎与1999年前后免费电子邮箱热潮有些相似,当时的统计显示,每个互联网用户平均注册了8.6个电子邮箱。可到2005年,这些邮箱只有18%还在使用,每个互联网自然人平均使用的电子邮箱仅为1.73个。同样,只有少数社区注册者将成为存活下来的网络自然人。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天花板高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同时在多个网络社区注册是没有必要的

  B. 盲目追逐新潮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C. 网络社区应吸取免费电子邮箱热潮的教训

  D. 对未来网络社区规模的估计不宜盲目乐观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互联网追新潮盲从者”这个群体,接着以免费电子邮箱自1999年到2005年的发展状况为例,指出“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天花板高度”。其中,“天花板高度”指的就是“未来网络社区”发展的态势、规模。因为受个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这一态势和规模不会无限制发展。所以引申可以得出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对于未来网络社区规模的估计不宜盲目乐观。D项正确。

  ABC项都是对材料其中一部分的理解,都是为了说明对未来网络社区国模的估计不宜乐观这一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79

  (单选题)

  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 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 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 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海绵效应”,接着讲述了海绵效应在金融危机中的就业缓冲作用,然后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材料的重点,即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带来的暂时性的作用,中国的基本国情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B项表述属于转折之前的内容,不是材料的重点所在。

  故正确答案为C。

  80

  (单选题)

  中国消费者对轿车的了解和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对汽车理解的变化都会左右其购车意向。在对多个购车指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不再强调某个单一指标,但安全性能依然是消费者购买轿车最关心的指标,关注程度在我们的调查中占8.6%;其次关注的是轿车的操控性能;第三是质量耐久性能;然后是外观造型、舒适程度、品牌口碑、形象、动力性能以及二手车价值等,即使是排在后边的关于品牌的指标比重也达到了8.1%。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

  A. 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度没有变化

  B. 中国消费者对轿车的价值观念差异并不大

  C. 轿车主流消费群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

  D. 消费者对轿车品牌的关注度呈下降趋势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通过材料中“但安全性能依然是消费者购买轿车最关心的指标”一句可知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一直是最关心的,所以A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具体呈现消费者对轿车价值观念的差异性究竟有多大,所以不能判断这种差异是大还是小,所以B错;C项“轿车主流消费群体”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消费者对轿车品牌的关注度是影响消费者购车意向的指标之一,并没有显示是否呈下降趋势,所以D也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