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片段阅读
【内容导航】: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最初都是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只是后来,在我们经历了许多物事之后,我们的种种体验就像一片柔韧而尖锐的犁铧一样,将我们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开垦出来。被开垦的土地从此便不再是一片不毛之地,我们所有的体验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将根须扎进我们生命的深处疯狂地生长,这些生长的植物中有清丽高贵也有瑕疵世俗。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体验依附并丰富着生命
B. 人生应该努力获取多种体验
C. 人生经历种种滋味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D. 生命底色纯洁无瑕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根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项是对文意的过度引申,材料提出体验有“清丽高贵也有瑕疵世俗”,它丰富了生命,但并没有明显提倡获取多种体验,B正确。A项可从“......种种体验就像......开垦出来”得出;C项可从最后一句“生长的植物中有清丽高贵也有瑕疵世俗”得出;D项可从材料第一句话推出。故正确答案为B。
41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 )。
A. 这一场关于宗教的争辩,虽说引起甚嚣尘上,然而却没有结出果实来
B. 某国政府明令禁止取缔建立对冲基金
C. 某国政府公开便是要认真执行无核政策,各国对此表示怀疑
D. 从大部分黑洞来的辐射非常弱,但总的来说,辐射是可以检测得到的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歧义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歧义辨析。
C项指代不明,“此”是指“某国政府公开颁布无核政策“还是”某国政府认真执行无核政策”不明确,导致歧义。A、D项均无歧义。B项“禁止”和“取缔”重复,但不属于歧义。故正确答案为C。
42
(单选题)
①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②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
④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⑤然而,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
⑥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⑤⑥④
B. ⑥③②①⑤④
C. ④⑥②①⑤③
D. ③①⑤②⑥④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低碳经济的问题。从整个材料结构来分析,六个语句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之间有相互承接关系,即③①为一组,从宏观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接下来,材料通过“然而”一词转折,澄清了一些关于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即⑤②;最后,经过以上的论述,进而呼吁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为其“关乎每一个人”,即⑥④。故正确答案为D。
43
(单选题)
2009年12月,藏羚羊基因组序图谱在青海大学医学院宣告绘制完成。
①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是研究低氧适应性的极佳模式动物,具有珍贵的进化研究价值
②并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高原居民尤其是青藏高原藏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
③专家认为,此图谱的绘制完成,将为破译慢性高原病发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④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高原濒危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中国科学家对全球基因组科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将以上4个句子重新排序,使之与前一部分文字组合完成,语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材料“这”指代的是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因此④应当紧跟题干,同时根据关联词“并且”可以首先排除A、B两项。既然讲述的是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接下来就应说明藏羚羊这一物种的独特性,即①。剩下的两个句子阐述的是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意义,首先是③,然后用“并且”这一表并列的关联词引出另一层意义②,即③②是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故正确答案为D。
44
(单选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数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光芒在此交相辉映,然而演进至今,城市却遭遇各种挑战,诸如人口膨胀、饮水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终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城市发展面临危机
B.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所在
C. 城市的演进伴随着各种问题
D. 城市要健康发展必须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主旨”一词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前段的内容是铺展背景,提出城市演进中出现的问题,其后用假设条件句“如果”引出条件内容和后果,那么条件的部分就是“应该加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条件部分就是材料的表面主旨,而D项就是对条件的同义替换。A、C项是问题,而材料的重点在于面对问题的做法;B项是材料的信息之一,但只是背景铺垫。
故正确答案为D。
45
(单选题)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以致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舞蹈表达感情的特点是形神结合,以感情引起体动,以体动表达感情,给人以生动的直观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舞蹈是内心情感的直观形象表现
B. 舞蹈是情感表现的最高境界
C. 舞蹈的艺术魅力在于能更好地表达内心情感
D. 舞蹈的灵魂源自内心情感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意在”一词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从“内心情感用语言以至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一句,可以推断出作者是通过舞蹈和语言、唱歌作比较从而认为舞蹈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情感”,故正确答案为C。
A项是材料的字面意思,可以排除;从材料不能推断出B、D两项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C。
46
(单选题)
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供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些花朵有些堕下来,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雪中红花恍如美人
B. 雪色衬景忆美人
C. 观海亭的美景
D. 观海亭观雪赏花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意在”一词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材料传达了几层信息:首先是观海亭的雪美,其次是观海亭的花美,最后是雪衬得花更美。注意不要因“因而”而误以为最后一句为材料主旨,材料中提到雪和山茶花都是为了说明观海亭的美景,根据内容可以判断出材料为“总—分”行文脉络,C项正确。末句的“美人”是一个比喻,用来强调雪中的山茶花“华而不俗,清而不寒”的特点,其本身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因此A、B两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中心内容的概括,为表面主旨。故正确答案为C。
47
(单选题)
只有儿子做了父亲,这父亲才有觉悟对自己的父亲好起来,可以与父亲共同地衔一枝烟,共同拔下巴上的胡须。但是做父亲的已经丧失了一个男人的真正权势后,对于儿子的能促膝相谈的态度却很有几分苦楚,或许明白这如同一个得胜的将军盛情款待一个败将只能显得人家宽大为怀一样,儿子的恭敬即使出自真诚,父亲在本能的潜意识里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于是他开始钟爱起孙子了。
这段文字意在叙述( )。
A. 祖孙之爱的缘由
B. 父子天伦之乐背后的无奈
C. 一家三代的情感变迁
D. 父子间的情感与责任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意在”一词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一开始说明在儿子做了父亲之后,就会对自己的父亲好起来,也就是可以享受“与父亲共同地衔一支烟,共同拔下巴上的胡须”的天伦之乐了,接下来用“但是”作为转折,表现了在儿子长大后,所有父亲都会出现的挫败感,言外之意即“父子天伦之乐背后的无奈”,B项正确。A项没抓住主体,不是材料叙述的重点;B项“一家三代”超出材料主体“父子”两代的范围;D项“情感与责任”过于宽泛,没抓住重点。故正确答案为B。
48
(单选题)
据悉,寿山石雕作品“春声赋”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春声赋”为传统的花鸟题材,一凤一凰与五十六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或栖或飞,环绕在一棵不老松身边,形成众鸟朝凤的欢乐图景,寓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和睦与新中国繁荣富强。它是用整块名贵高山鸡母窝石历时五年雕刻而成,是福建省寿山石雕最重要的优秀作品之一,价值约一亿三千万人民币。这是寿山石首次参展世博会,将向全球展示寿山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对提高寿山石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适合这则新闻报道的标题是( )。
A. 寿山石借力世博会再上新台阶
B. 寿山石雕“春声赋”将参展世博会
C. 寿山石雕“春声赋”价值过亿
D. 世博会首现寿山石雕“春声赋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标题选择题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选择。
新闻标题应当尽量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整个文段的内容。材料首句给出信息“寿山石雕作品‘春声赋’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接下来对寿山石雕“春声赋”做了描述,然后说明其参展世博会的意义。对于读者而言,首句信息最具时效性且最重要,因此首句为主旨句,将B项作为标题最合适。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表达的意思;C项只是材料涉及的信息之一,不是主要信息;D项将“世博会”作为重点,显然与文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49
(单选题)
筷子古名曰“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似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据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关于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就。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稳平顺,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导出( )。
A. 筷子是商纣时期发明的
B. 名词是“筷”这个称谓是在明代出现的
C. 筷子是从贵族阶层向劳动阶层普及的
D. 吴中是名词“筷”的发源地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根据提问和选项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中《菽园杂记》的“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可推知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观点,材料说的是“似可追溯到”,并非肯定判断语气;B项“筷”这个称谓的出现时间和D项的阶层问题材料并未提及,也无从推导。故正确答案为D。
50
(单选题)
摩天(Skyscraper)一词,最初是船员的专门术语,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的杆或者帆,后来不断演变,逐渐成为建筑中一个特定术语。1883年,“摩天大楼”首现出现在美国一位喜欢幻想的作家所写的《美国建筑师与建筑新闻》文中,这个术语就此诞生了。从那时到现在,人们建造了众多摩天大楼,它们鳞次栉比,耸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空。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联想与类比往往赋予词语以崭新的内容
B. 有些词语的意义要先于实物的存在
C. 词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D. 船员与作家共同创造了“摩天大楼”这个词语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根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首先提到“摩天”最初是船员的术语,但“摩天”此时仍未成为建筑中的术语,还要经历“不断演变”。接着谈到“摩天大楼”这个词首先出现在美国作家所写的文章中,这是此术语诞生的起源。此时的“摩天”与船员的“摩天”属于不同领域的术语。因此,“摩天大楼”并非D项所说“船员与作家共同创造”。A、B、C项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