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

发布时间:2013-07-29 14:07:52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61

  (单选题)

  小故事中透出大谋略,细节之中彰显生存智慧,真正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灵丹妙药、旁门左道,而是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手中掌握的一把钥匙。那就是关注生存环境的每一个细节,落实好每一个细节,将小事做细,将细节做透。

  这段文字的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

  A. 拥有大谋略

  B. 寻找灵感

  C. 关注生存环境

  D. 把握细节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此题是非典型的表面主旨题。

  由“不是……而是……”可知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后者,即“每个人手中掌握的一把钥匙”。再有后一句“那就是……”可知,这把关键的钥匙就是“把握细节”,故选D。

  “小故事中透出大谋略”说明的是“小故事”是关键,而非“大谋略”,A项错误;B项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文段强调的是“关注生存环境的每一个细节”,所以C项也不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62

  (单选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探讨投资理财的话题,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只有百万富翁才需要投资,也有人认为通货膨胀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储蓄最终成为竹篮打水的行为。其实,投资理财是每一个寻求正常生活方式的成年人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投资理财的态度是( )。

  A. 支持

  B. 反对

  C. 中立

  D. 怀疑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态度理解题。

  由“其实”一词可知,最后一句是作者自己的态度,为该段的主旨句。“投资理财是每一个寻求正常生活方式的成年人所必须面对的课题”,理解这句话,可知作者对投资理财是持支持态度的。故正确答案为A。

  63

  (单选题)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最适合于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门当户对”的来历

  B. “门当户对”的原理

  C. “门当户对”的建筑

  D. “门当户对”的含义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标题选择题

  解析

  此题是标题选择题。

  文段首先追溯“门当户对”来源,再以其蕴含“和谐美学”的意义引申出现今“门当户对”的含义,由“因此”可知后一句话是文段重点。所以,“门当户对”的含义最适合做本段文字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D。

  64

  (单选题)

  科学家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37个讯号果真是外星人发出的吗?

  这段文字划线部分的意思是( )。

  A. 不知道已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 不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C. 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源

  D. 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语句理解题。

  由“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可知,已经收到讯号。提取划线部分的主干:至今还未发现电波源,即还不能确定接收到的讯号的电波源。可知C项正确理解。A、B项中表示出的“不知道已接收到讯号”的含义与文意不符;D项“电波源的特征”在文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65

  (单选题)

  有人说,工作成绩是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却不能做封闭的实干家,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还必须学会宣传和推销自己,否则,再实干的人也会被时代埋没。

  这段文字说明在工作中要( )。

  A. 做想结合

  B. 边做边想

  C. 边想边做

  D. 多思多想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由“但是”这一转折词可知,文段强调的重点在“但是”之后,说明“必须学会宣传和推销自己”,即与“封闭的实干家”不同,要在工作中“多思多想”,所以选D。A、B、C三项意思相近,同时包含了“做”和“想”两方面,但文段的重点是说明要和“封闭的实干家”埋头做不同,更强调“想”。故正确答案为D。

  66

  (单选题)

  利用虹膜来识别飞机乘客身份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虹膜扫描技术为什么比指纹及脸部识别等其他利用生物技术辨别真伪的方法要好呢?这样说吧,和所有识别技术一样,虹膜扫描技术必须在防范两种风险上找到平衡点:一是允许错误的人通过,另一个是拦住了没有问题的人。因此,这个系统需要找到尽可能多的对比点以降低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将冒名顶替者错认为是合法使用者而使他顺利通地,同时还得保证这些对比点尽可能独特,以减少后一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将合法使用者误解为冒名顶替者。

  不属于文章中的意思是( )。

  A. 虹膜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识别飞机乘客的身份

  B. 虹膜识别技术优于指纹识别技术

  C. 个体虹膜的独特性使虹膜识别智能卡具备了识别乘客身份的功能

  D. 虹膜识别技术方便、准确,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材料论述的主要是虹膜识别技术在识别乘客身份上的应用,并没有提到这种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所以不能推出D项。A项可由材料第一句推出;由原文“虹膜扫描技术为什么比指纹及脸部识别……要好呢”可知B项表述正确;由“因此”之后的内容可以推出C项表述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D。

  人类大约在10000年前,开始懂得种植作物和圈养牲畜,从而进入了农牧文明,但是,蚂蚁早在人类来到了这个星球上1亿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蘑菇了。这种蚂蚁被称为“种植蚁”,它们专门在洞穴里,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还有一种蚂蚁,叫做“锯叶蚁”,它们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为了让蘑菇长得更大更好,工蚁还会利用自己排泄的液体,给蘑菇施肥,在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氧酸和酶,有助于帮助蘑菇分解叶里的蛋白质。

  还有“收获蚁”,居住在干旱地区,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吃植物的种子得以生存,它们的窝深达2米以上,构筑非常精巧。有房间可以起居,有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工蚁会把窝周围1—10米范围内的植物彻底清除干净,以便保证它们在运输植物种子时畅通无阻,在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它们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节约储存室的空间。

  人类的农牧文明,是由农业和牧业两部分构成的,蚂蚁也有牧业,有些蚂蚁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就像是人类饲养奶牛一样,为了保证食物免遭天敌伤害,这些能提供食物的昆虫都受到蚂蚁的严密看管和保护,有时候,它们甚至还为自己的“奶牛”建造避难所。在这些蚂蚁中,有一些工蚁,会甘当储存器和供应者,它们把吸取的液汁,贮存在自己的嗉囊里,把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然后爬上蚁穴的天花板,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心甘情愿地做其他蚂蚁的食物吊桶,它们的肚子吃得如此之饱,如果不小心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就会摔得粉碎,一命呜呼。

  67

  (单选题)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蚂蚁早在1亿年以前就开始“种植”蘑菇了

  B. “收获蚁”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保证它们在运输种子时畅通无阻

  C. “收获蚁”为了保证仓库的通气与干燥,会在种子上面堆放一些石子和沙子

  D. “收获蚁”在收获季节储存种子,是为了来年种植更多的植物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表述由原文“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可知正确。

  A项时间概念错误,蚂蚁是在“人类来到这个星球的1亿年前”开始种植蘑菇;由原文可知“收获蚁”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是为了节约储存室的空间,B项表述错误;文章仅提到“收获蚁”几乎完全靠吃植物种子生存并储存种子,但并未提到D项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

  68

  (单选题)

  “种植蚁”和“锯叶蚁”种植蘑菇需要各种养料,下列未被提及的养料是( )。

  A. 蚂蚁自身的排泄物

  B. 清晨的露水

  C. 蚂蚁拣来的废物

  D. 经蚂蚁咀嚼并发酵了的叶子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种植蚁”“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可知A、C两项内容可作为养料;由“锯叶蚁”“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可知D项内容也可以作为养料。B项内容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及,故正确答案为B。

  69

  (单选题)

  这几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

  A. 蚂蚁的“农牧文明”

  B. 蚂蚁的食物

  C. 蚂蚁的品种

  D. 蚂蚁的生存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表面主旨题,考查对文章的主旨概括。

  文章第一句话即为主旨句。先介绍人类约在10000年前进入农牧文明,由“但是”引出蚂蚁比人类更早开始种植蘑菇,即进入属于它们的“农牧文明”,接下来的文字都在具体介绍蚂蚁的“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因此,A项表述最为恰当。

  B、C两项都只是文章部分内容的体现,不能概括整篇文章;文章的重点是描述蚂蚁的“农牧文明”,而不是D项的“生存”。例如最后一段提到的一些工蚁甘愿为其他蚂蚁储存食物的行为是会危及性命的,即证明文章不是讨论蚂蚁如何生存。

  故正确答案为A。

  70

  (单选题)

  第三段文字中的“食物吊桶”指的是( )。

  A. 能把食物吊到“天花板”上的桶

  B. 吊在“天花板”上的装蜜汁的桶

  C. 吊在“天花板”上贮满蜜汁的工蚁

  D. 吊在“天花板”上贮满牛奶的工蚁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根据原文可知,“做食物吊桶”的主语是一些工蚁。而这些工蚁,属于原文提到的“在这些蚂蚁中”,定位原文,可知“这些蚂蚁”指前文提到的“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的蚂蚁,故D项正确。

  A、B项理解的主语错误;文中提到“奶牛”只是为了打比方,说明蚂蚁从昆虫身上收集蜜汁的行为,并非真的言说蚂蚁收集牛奶。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