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7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发布时间:2013-07-31 09:21:24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11

  (单选题)

  科学家发现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发现可能会解答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年,一天要延长0.5秒,据此预测,再过2亿年,一年将只有250天了。

  对“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解答”,最准确的是( )。

  A.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B.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缩短

  C.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运行时间延长

  D. 大洋底部裂陷扩展,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所表达的内容前文没有交待,所以只能从后文中理解。后文叙述了一个现象: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了。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延长,说明地球转动的速度减慢了,所以这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球自转的速度越来越慢。A项表述正确。

  D项是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显然不对。B、C是关于“地球运行的时间”的结论,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2

  (单选题)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下面对文段中“关键性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菌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维持了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B. 细菌把有可能被锁定在植物体内的碳素分解出来并释放到大气中去

  C. 细菌把分解树干与枝叶的过程中将它吸收的二氧化碳又释放到大气中去

  D. 如果没有细菌做分解枯枝败叶的工作,地球将无法维持盎然的绿意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C项偷换概念,材料中说的是“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而不是细菌本身吸收二氧化碳,因此C项说法错误。其他三项都可在材料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C。

  13

  (单选题)

  人类拥有一切力量和弱点,拥有一切只有人类才拥有的感情,我希望每一项新的惊人的技术突破都会遇到来自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和法律专家以及一切能够监督、评估新技术对人的影响的其他各种专业人士的怀疑主义的质难。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A. 人类不断取得新的惊人的技术突破

  B. 人类既拥有力量又拥有感情和弱点

  C. 新的技术突破必然伴随被广泛地质疑

  D. 人类必须重视技术突破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题干首先指出人类拥有力量的同时也有弱点,接下来作者又说“希望新的技术突破会遇到广泛的质难”,由此可知材料是说技术突破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D项表述符合文意。

  A、B项只是材料的细节信息,没有抓住关键语意,C项“必然”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4

  (单选题)

  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 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B.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C. 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D. 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材料首先指出60年代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欧美白人数量不断减少这种现象,然后又说60年代后欧美科技突飞猛进,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否意味着……”表明作者对科技发展是否会使作品失去人文魅力持不确定态度,D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与文意相悖,予以排除;B项以偏概全,材料中只说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C项说法过于绝对,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是科技干扰的原因,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5

  (单选题)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委托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女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作,培养选拔后辈力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 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

  B. 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已确定了管理机制和运作规则

  C. 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动作

  D. 广泛开展交往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中“其”指代“中国女足发展基金会”,“资助”一词可以得到某些问题能被解决,所以A项说法正确。

  材料中“开展交流合作”和“培养选拔后备力量”为并列关系,B项偷换为条件关系,因此排除;C项偷换概念,将“中国女足发展基金”换成了“中国女足的活动”;D项偷换时态,材料首句出现了时间副词“将”,表示未然性,而D项中的“已”表达的是已然性。

  故正确答案为A。

  16

  (单选题)

  至今,研究者发现在胚胎及胸腺组织中蕴含的生长因子有40种之多,其中多种因子已被证明可以成为促进皮肤生长的目标组织、对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及分裂繁殖有重要调节促进作用,倘能以敷涂面霜的方式将这些生长因子填补到中年人的皮肤组织之内,对维持皮肤组织的健康及延缓皮肤的老化将会有一定功效。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包含生长因子的面霜有可能维护皮肤的健康

  B. 研究者发现有40种以上保护皮肤的生长因子

  C. 中年人使用包含生长因子的面霜最有效果

  D. 延缓皮肤老化的有效方法是在敷涂包含生长因子的面霜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说法正确,由“倘能以敷涂面霜的方式将这些生长因子……对维持皮肤组织的健康及延缓皮肤的老化将会有一定功效”可以推断得出;

  B项错误,题干中说的是“在胚胎及胸腺组织中蕴含的生长因子有40种之多”,而非生长因子就只有40种以上;C项“最有效果”这种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D项“有效方法”错误,题干只是说有“一定功效”,D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A。

  17

  (单选题)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 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B.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C. 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 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总—分—总结构。材料首先指出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接下来引用《淮南子》中的话“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来进一步说明利弊相互转化的问题。由此可知,C项表述符合文意。

  B项“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说只有利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不等同于“都”;A、D项属于过度引申,在材料中没有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C。

  18

  (单选题)

  原始社会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总能意识到,世上并不具有真正的坐享其成,为了生存,必须拿起改造自然的武器。改造自然客观上已经属于对神灵的摆脱,但改造自然极为不易,某些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偶然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一方面凭着自己的力量获得某些胜利,另一方面又把胜利归功于神灵。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

  A. 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神灵的崇拜

  B.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

  C. 原始社会中,人们往往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

  D. 神灵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人们生产能力的低下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根据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整则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改造自然极为不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胜利归功于神灵”。“改造自然极为不易”说明人们的生产能力低下,由此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属于无中生有,在材料中并未提及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神灵的崇拜;B项“生活环境的恶劣”这一说法在材料中缺乏依据;C项说法片面,没有抓住“改造自然”这一关键语意。

  故正确答案为D。

  19

  (单选题)

  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待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使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显著变动,语汇、语音和语法都可能悄悄地起变化,语汇的变化比较显而易见,语法的变化却少些。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

  A. 语言要素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社会生活支配

  B. 语言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经常存在的

  C. 当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时,语言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

  D. 一般地讲,语汇变化较语音变化明显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题干首先指出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破折号之后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解释。由此可知,题干主要说的就是语言要素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社会生活支配。A项表述符合文意。

  B项“经常存在”一说在题干中缺乏依据;C项表述并非题干直接支持的观点,与题干要求不合,因此排除;题干中没有提及语汇变化和语音变化的比较,D项属于无中生有,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0

  (单选题)

  科学研究表明,原来太阳是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正是这些变化,才引起了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推断( )。

  A. 太阳是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它的变化导致空间天气的变化

  B. 太阳能量输出的不断变化,引起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这是造成严重灾害的根本原因

  C. 太阳能量的不断输出,将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发生急剧变化

  D. 太阳能量的不断变化,是造成自然灾害的直接因素和直接原因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会导致空间天气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A项说法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太阳能量输出的不断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因此排除B、D项;C项把“地球空间环境变化”与“太阳能量输出”联系在一起,而材料并不能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