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发布时间:2013-08-01 16:25:17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科学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体”“用”同一,不可分割。科学精神是求真、创造、批判和坚持的精神,[a]便具有深刻的人文[b]。

  百年来,中国急切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在经济建设中“技术至上”的倾向日益强化。重“用”轻“体”,科学日益丧失形而上的“道”的地位而走向形而下的“器”。我不赞同[c]时下[d]中国[e]社会的[f]“科学主义”的批评,中国的科学基础总体上还很薄弱,不能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引进中国;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并非仅仅工具手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体”的沟通,“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人的关怀。中国社会正努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更要在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原则、人生取向等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追求现代性。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将为这种转变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21(单选题)[a][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自身 意义

  B.自身 意味

  C.本身 意味

  D.本身 意义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自身”是指亲自、自己,强调非别人或别的事物;“本身”是说以自己为本位,强调事物在表述中的本体地位。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科学精神,第一个空格内应选择“本身”。

  “意味”指的是含蓄的意思,也可指情调、兴趣或趣味;“意义”指价值、作用。此处的“科学精神”应具有人文方面的价值,而非人文趣味,所以第二个空格应选“意义”。

  故正确答案为D。

  22(单选题)“对于”应填入第二段的位置是( )。

  A.[c]

  B.[d]

  C.[e]

  D.[f]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由后文的“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可知,前文中的应该是“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由此才能形成对应。所以,“对于”应该放在“中国社会”之前,即[d]处。故正确答案为B。

  23(单选题)文末所说的“现代性”是指( )。

  A.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

  B.“体”与“用”的统一

  C.思想文化方面的“现代化”

  D.使科学恢复“道”的地位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定位原文,“中国社会正努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更要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追求现代性。”其中的“现代化”指的是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代化,而“现代性”则指的是思维方式、价值原则、人生取向等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故正确答案为C。

  24(单选题)对文中“体”与“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B.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

  C.民主思想与科学技术

  D.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体”是指事物的根本,“用”说的是事物的具体措施,两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A项正确,文章第一句话“科学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体’‘用’同一,不可分割”明确点出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他三项中说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无法体现“体用”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

  25(单选题)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包含“体”和“道”

  B.东、西方的“科学主义”不同

  C.重“用”轻“体”倾向应引起重视

  D.应高度重视科学、艺术的相通互动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B项说法错误,根据“我不赞同时下对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将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引进中国”说明东西方的“科学主义”是相同的。

  A项表述正确,由文章第2段“重‘用’轻‘体’,科学日益丧失形而上的‘道’的地位而走向形而下的‘器’”这句话可以推断得出;C项说法正确,在“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句话中可以找到依据;D项表述正确,由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推断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B。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以上是罹患①了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 )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26(单选题)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

  A.罹患

  B.腹泄

  C.蔓沿

  D.截止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腹泄”应为腹泻,“蔓沿”应为蔓延,“截止”应为截至。A项没有错别字,故正确答案为A。

  27(单选题)文中括号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演变

  B.演进

  C.演绎

  D.演化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定位原文,可知空格所在的句子主要是说艾滋病逐渐发展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选项中,A项“演变”意为变化发展,符合语境。

  “演进”指逐渐的进化;“演绎”指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B、C、D三项均与语境不符,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8(单选题)文中a、b、c、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

  A.曾经

  B.限制

  C.世界

  D.现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由提问可知,词语可删表明删除该词语后,句子不会改变原意。选项中,“只”和“限制”是同义词,“现”和“正”是同义词,“世界某地区”中的“世界”范围过大,无实际价值,因此B、C、D可删除,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A项“曾经”不可删,它表明过去和现在的一个对比,删除之后会改变句意。

  故正确答案为A。

  29(单选题)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

  A.艾滋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其扩散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在无情的艾滋病世界中,是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

  C.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D.各国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传播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疾病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以艾滋病为例,点明艾滋病逐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划线句子主要是强调艾滋病的全球化扩散趋势是难以阻挡的。A项对该句的理解最为全面。

  B、C项均未提及艾滋病扩散的问题,因此排除;D项强调的重点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偏离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

  30(单选题)本文支持的观点是( )。

  A.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

  B.地球气候的变化使传染病的扩散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C.疾病的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D.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全文主旨,即“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文章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并以艾滋病为例,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和支持。C项符合文意。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主体词“疾病的全球化”,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