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虽然中国现行文物法规中还缺少直接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条款,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和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还不能简单对接,但是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充分证明,文物法的基本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文物工作的方针,完全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本质是相同又相通的。
这段文字讨论的问题是( )。
A. 中国现行文物法规有哪些主要特点
B. 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
C. 怎样看待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D. 中国文物法是否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以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由转折关系词“但是”可知,整个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中国文物法的基本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文物工作的方针,完全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本段文字探讨的问题是中国文物法是否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D项表述正确。A、B、C三个选项表述片面,都没有抓住本段文字的重点,与本段文字的主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
67
(单选题)
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现实之外别无历史。所谓“现实之外”同“世界之外”一样,只在纯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现实之外并不是“非历史”,现实之前也不是“前历史”。我们不能说先有历史后有现实,而只能说有历史就有现实;既不能笼统地说历史先在于现实,也不能抽象地说历史使现实得以存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
B. 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
C. 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
D. “现实之外”并不存在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中表述“现实之外别无历史”可知A项“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表述是正确的,此外也可推知历史依托于现实,“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即B项也是正确的。根据文中的表述“现实之外”只在纯粹的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可知D项“现实之外”并不存在,故D项正确。而C项“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在文中毫无提及,无从得知。故正确答案为C。
68
(单选题)
有一些动物实验表明,服用阿斯巴甜能够增加白血病、淋巴癌的发病率;但FDA认为这些实验的设计、处理、解释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其他的研究则表明阿斯巴甜无害,例如200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对47万多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阿斯巴甜的使用与白血病、淋巴癌、脑瘤的发病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 阿斯巴甜对人的作用尚待证实
B. 阿斯巴甜对动物的危害已经确定
C. 阿斯巴甜不会引起人类的疾病
D. 阿斯巴甜的研究结果其实不可信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首先说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阿斯巴甜”能够增加白血病和淋巴癌的发病率,然后又提到其他的研究表明“阿斯巴甜与白血病、淋巴癌、脑瘤的发病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由此可知现在对于阿斯巴甜的作用尚无确定性结论,所以A项表述符合文意。通过文中FDA的观点可知阿斯巴甜对于动物的危害尚无确定性结论,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文段中也没有论点支撑,因此也是错误的。D项“研究结果不可信”无法从文中得出,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69
(单选题)
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要求每个人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和选择权利,反映到公共领域,就是确立以投票表决为中心的民主程序。因为公共事务的决策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利益消长,所以民主的作用就是保障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经济权益和交易地位。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 市场经济与民主的关系
B. 公共事务应该怎样决策
C. 民主与个人经济权益的关系
D. 民主如何保障平等权利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主要说明”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首先引出要求确立民主程序,然后第二句话提出民主的作用是保障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经济权益和交易地位,即指出了民主与个人经济利益的关系,所以C项正确。题中没有提到市场经济与民主的关系,所以A项错误。B、D两个选项偏离了本题文段内容,所以也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C。
70
(单选题)
经济学家告诉投资者要分析金融资产的基本面,可是股票的价格并不是纯粹由基本面决定的。任何投资者都是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的参与者,有实力的投资者必定会对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索罗斯称为“参与功能”或“操纵功能”。如果不能把参与功能或操纵功能考虑到资产估值模型中,那么所有的估值模型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失败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金融资产基本面是投资必须注意的
B. 股票价格不是由金融资产基本面决定的
C. 投资者的参与也可能引起市场波动
D. 资产估值模型要考虑投资者施加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段表述“可是股票的价格并不是纯粹由基本面决定的”可知B项表述有误,过于绝对。根据文段首句“经济学家告诉投资者要分析金融资产的基本面”可知A项表述正确。根据文段表述“任何投资者都是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的参与者”可知C项表述正确。根据文段尾句“如果不能把参与功能或操作功能考虑到资产估值模型中,那么所有的估值模型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失败的”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71
(单选题)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反假币工作,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反假币工作逐步深入。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侦破了一大批大案要案。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反假币宣传,特别是在农村偏远地区,通过各种形式,持续宣传货币防伪常识,社会公众识假辨假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
A. 银行目前发现的假币越来越少
B. 社会公众识别假币能力提高
C. 我国反假币工作逐步得到深入
D. 公安机关打击假币力度加大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本题是典型的总—分式文章结构。文段首句提到了核心的观点,即我国反假币工作逐步深入,接下来分别陈述了具体执行机构的做法,对首句核心观点进行论述说明。由此可知概括文意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越来越少”在文中并未提及,无从得出,A项表述不妥;B项和D项仅仅是“分”论点中的具体内容,并非核心观点根据文段表述。故正确答案为C。
72
(单选题)
尽管社会主流观点往往宣扬“做人要乐观”的信念,有些科学家还是对此持有不同观点:负面情绪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抗抑郁药物使用量与日俱增的情况,很多精神病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药物的滥用不但带来后果严重的副作用,还打破了人类情绪的平衡。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 应该质疑“做人要乐观”的信念
B. 负面情绪对精神健康并非无益
C. 使用抗抑郁药物不要过多过滥
D. 平衡精神健康就不能一味乐观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首句就提到“有些科学家还是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之后用冒号连接,即其后的内容即为答案,“负面情绪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之后的语句都是对此观点的解释说明,说明负面情绪的作用,符合该观点的选项即为B项。A选项片面的截取了文段开头的观点,不正确;C选项是支撑B选项的论点,不全面;D选项无法从文中得到考证。故正确答案为B。
73
(单选题)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哲学家却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
A.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智慧的人”
B.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智慧的人”
C.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D.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根据转折关系词“却”可知,整个材料的语意重点在于其后的内容,即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C项表述正确。
A项“不愿被称”表述有误,文中并无此意;B项实际上也不是本文段含义;D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一句表述有误,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即是否知道自己无知的区别。故正确答案为C。
74
(单选题)
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客观对象的分析以及认识手段不断更新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判断与综合,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在对具体对象的细究与深层次分析方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具有近代以来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从而限制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 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B.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C. 中国科技落后有思维方式的影响
D.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具特点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首句先提出了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依靠的思维方式,接着又陈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别,最后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差别造成了文中结论,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具有近代以来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从而限制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由此可知C项“中国科技落后有思维方式的影响”为本段的核心观点。其他三项表述片面,并非材料主旨,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75
(单选题)
对后现代文化有一种概括,就是:中心变成了边缘,系统变成了断裂,整体变成了碎片,深度变成了平面,价值变成了虚无。在后现代艺术中,复制取代了原创,操作取代了想象,破碎取代了整体,过程取代了作品。艺术形象完全变成了模型的模型、模仿的模仿。
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对后现代文化的态度是( )。
A. 欣然认同
B. 不能接受
C. 勉强接受
D. 不置可否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观点态度题。
由文段中的“变成了”,“取代了”等动词前后的词语知,作者对后现代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A、C、D三个选项都与句义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76
(单选题)
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
A. 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 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 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 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语句理解题。注意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所举得例子“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这句话的主要作用就是说明之前出现的观点,也就是该句的前一句“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一句,B项表述正确。A、C、D都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77
(单选题)
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
A. 桥梁断裂
B. 管道破裂
C. 山体滑坡
D. 通讯中断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次生灾害”出现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倒数第三句,“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露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一句,可知D项属于次生灾害。A项和C项在文中并未提及,B项表述有误,“管道破裂”属于造成次生灾害的原因,而并非次生灾害本身。故正确答案为D。
78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 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 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 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中第二自然段第四句话“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一句可知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意。由文中第一段“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可知B项表述正确;由文中“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露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一句可知C项正确;根据文中“地震的晃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一句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79
(单选题)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 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 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 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 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中第二段“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一句可知C项表述正确。根据文段第一段第二句“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可知A项表述过于绝对,是“有时”而并非“必定”;根据文中最后一句“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可知B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中最后一句“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可知D项表述有误,并非“山下”而是“上游”。故正确答案为C。
80
(单选题)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
A. 地震产生的原因
B. 地震的次生灾害
C. 地震的各种现象
D. 地震造成的危害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章提到了地震发生后的一系列现象,并对造成的一系列危害等进行论述,由此可知主要讨论的问题为C项即“地震的各种现象”。A、B和D表述都比较片面,是不正确的。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