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申论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

发布时间:2013-07-16 09:26:26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真题材料: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

  材料分析

  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题以“黄河”为主题,一共七则给定资料,七千六百余字。给定资料的类型不一,有描述性材料、数据性材料、实例性材料、评论性材料、观点性材料,来源有书籍、议案、法律、会议报道、学术期刊等。相较于2010年国考副省级申论材料来说,整体风格较为抽象和宏观,材料来源较为生僻,新闻报道、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资料较少,加之阅读量较大,考生阅读难度较高。为了更好地体现此次申论考试的材料构成,特制下表: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目。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对话语本身进行正确地认知,然后把这句话放在资料给定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整个题目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具体的过程。

  作答该题,第一我们要将此话合理分层,既要阐明何谓三善,也要阐明这个被几千年历史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的作用。在作答该题时也应该阐明“三善”的原因。注意“善”在这里不是擅长、喜欢的意思,而是有经常、容易、过多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善徙”的意思,徙不是“迁徙”,根据材料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这里的“善徙”是易改道的意思。

  第二,我们要认识黄河规律,黄河之所以出现三善,它与其它河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黄河自身沙多水少,而且人类开发不利,保护不当,这在材料4、材料6里都有所体现。

  第三,在分析词句,解释规律之后要加一些对策。我们应该尊重黄河的客观规律,尊重这个基本事实,并且树立正确的治黄观念,采取有效手段,如材料5、材料6中所提的“生态保护“、“防治污染”、“水土保持”等进行黄河的科学治理与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同2011国考地市级第一大题第二小题对比来看,同样是词句理解题目,但是该题的要求是“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而地市级要求是“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因此这道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引申,尤其是对于黄河规律自身,黄河治理与开发措施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黄河规律:易淤积,难疏浚;易决堤,易泛滥;易改道,难防患,难根治。

  二、产生规律原因:1.气候、地理、地质客观条件导致沙多水少,水沙关系不协调;2.人为活动主观因素:重开发、轻保护。

  三、规律影响:1.塑造冲刷平原,孕育中华文明;2.带来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四、治理方法:1.坚持科学治理,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2.协调人与黄河关系,加强生态保护,防治污染和水土流失;3.系统规划,制定制度,依法治黄。

  赋分说明

  满分10分,包含对规律的理解、规律原因、规律影响,黄河治理开发的举措四方面的内容。

  1.规律理解:即“三善”解释,每个1分,共3分。

  2.原因:客观、主观各1分,共2分。

  3.影响:正反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

  4.治理方法:每个1分,共3分。

  字数多于200字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减0.5—1分(最多不得超过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2分。

  (2)“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这道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单一式概括题,需要考生通过阅读给定资料5概括出黄河安澜800年的原因。这道题的难点不在于概括原因,而是在于难于分条清晰作答。如何能够条理清楚地将材料中的原因叙述明白呢?我们可以找到材料中的一句话,即:“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材料中所提到的原因是治黄工程方面的原因,之后所提到的原因都是基于环境、生态、气候等比较客观的自然原因了。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材料原因的分类将答案进行组织和罗列,分条分类作答。

  参考答案:

  从主观治黄工程方面看:

  1.政府重视,保障有力:投入大量人力、资金。

  2.策略正确,因地制宜:依据地理优势,治理汴渠;

  3.技术先进,方法科学:利用水门放淤,修建大堤防洪。

  从客观自然条件方面看:

  1.气候、地理条件有利。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下游水患减少。

  2.人口减少,植被增加。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农业重心南移,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减缓,输沙量减少。

  赋分说明

  按点给分,一个小点一分。关键词分别为“资金人力投入”、“因地制宜”、“修建大堤”、“暴雨”、“分支湖泊较多”、“水患减少”、“人口”、“植被”、“输沙量”。表达相近即给分,概括缺点按点扣分,多写不给分。整体条理清楚、论述全面给1分表达分。

  按主客观分类作答,出现“主观”、“客观”分类就给1分,内容不分先后。未以主客观分类作答,即使要点全面,6分以下。

  字数多于200字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减0.5—1分(最多不得超过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2分。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问题解析

  这道题既需要考生对生态危机和举措进行概括,又需要指出给予我们的启示。它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式概括,我们可以按照综合式概括题型的答题思路,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进行归纳。

  作答该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道题的得分重点在启示部分,因此需要在启示部分多用笔墨,以求取得较高的分数。为了体现“启示”的重要性,体现高度的概括性,考生需要在作答时首先对问题进行概括,说明我们没有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

  接下来,概括问题的主要表现,即水质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各国采取了对策,并简要概括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最后对启示进行详细表述。一般认为“启示”是一种对策,错误的行为加以借鉴反转推出相应的措施,正确的行为加以吸收直接列为有效对策。启示不能将各国的合理举措进行简单复述,而必须更加抽象,将对策写得更加规范化。比如巴西为治理亚马逊河制定了相关法律,这在各国治理措施中已经提及,在之后的启示中,就不能再讲同样的话语重复——因为在申论阅卷中,一个关键词只能得一个分数,关键词重复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表达为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等相对更加规范更加宏观抽象的表述。

  参考答案:

  一、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协调造成这三条河流的生态危机;

  二、危机具体表现:水质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湿地和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破坏;

  三、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出台相关法律、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人工湿地。

  四、对治理黄河的启示主要有:

  1.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协调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完善立法,加大沿岸生态环境保护。

  3.加大对重点水域的综合整治,建设人工湿地、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赋分说明

  答案中包括总括句,并概括指出三河生态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给1分,当前与长远的利益,给1分。没有总括句扣2分。

  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3分,关键词:“水质污染”、“淤泥沉积”、“生态破坏”,一点1分。

  各国举措3分,具体措施关键词为“法律”、“综合评估”、“人工湿地”,出现一个关键词给1分,一共3分。

  启示共有三条,每条4分,共12分。按点给分,关键词分别为“统筹规划”、“完善立法”、“综合整治”,少点扣分,多点不加分。允许同意表达,但与各国措施表达重复者,不给分。

  只作答“治理黄河的启示”,得分不得超过10分。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不超过400字。

  问题解析

  这道题是国考出现的一个新题型,需要引起考生们的高度注意。以宣传手册为载体,将整篇申论资料进行合理归纳编排、分析综合。

  首先,明确作答形式。宣传手册的四个部分已经给定,即宣传手册的章名已定,但是需要我们分节进行填充。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需要,“切合主题”,列出纲目,概括内容,分条作答,实质上还是概括题的答题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节名需要考生自拟,注意名称的规范与美观。

  其次,明确宣传手册的要求,确定作答的风格。宣传手册是用来普及知识、激励行动的。所以在作答的时候既要有全面客观的知识点介绍,又要有概括抽象的理论说明,尽量做到虚实结合。

  再次,分析章目要求,确定作答内容。第一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对黄河进行基本介绍;第二章“黄河与中华文明”,需要谈及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即它在中华文明的发源、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谈黄河与中华文明时,可以按历史跨度进行分类,也可以用政治、文化、艺术等进行分类;第三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根据材料5谈到了历史上对于黄河的治理,和材料2、4与6现当代对于黄河的治理开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规律、历史作为、当代重任、和面临的诸多问题等进行呈现;第四章“黄河精神万古传”,需要考生对黄河精神进行概括,并对青少年如何秉承黄河精神进行指导,以体现宣传手册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有两个重点,第一是内容全面,第二是形式、语言等符合宣传手册要求。

  参考答案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

  1.黄河源流:黄河发源地,黄河流经区域,主要干支流、湖泊、峡谷。

  2.桀骜风骨:黄河落差、气势、气候状况等地理风貌。

  3.自然风光:黄河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色、旅游景点。

  二、黄河与中华文明

  1.文明的发源:文字与王权。

  2.文明的兴盛:历史人物、文化经典、诗歌、绘画、戏曲、音乐。

  3.文明的发展:文化融合,交流,发展趋势。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把脉黄河:黄河河道变化规律。

  2.历史之鉴:历史上治黄经验及教训

  3.当代之任:治黄观念及治黄方法,治理困境和问题

  四、黄河精神万古传

  1.精神的内涵:包容、博大、奋进、勇敢、团结

  2.精神的意义:对个人、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3.精神的传承:认真学习、理解、践行黄河精神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章共3分,提到“地理”、“自然景观”、“发源”三个关键词给三分,缺一词扣1分。允许同义表达。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章共3分。可以按照参考答案分类,也可以按照政治、文化、艺术分类,分类形式不限,按关键词给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章共4分。关键词分别为“规律”、“经验”、“问题”、“观念”,一点1分。

  “黄河精神万古传”能够充分体现黄河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因此是宣传手册的重点部分,共6分。关键词3个,每个2分,分别是“内涵”、“意义”、“传承”,或表达为什么是黄河精神给2分,黄河精神的积极作用给2分,怎样弘扬黄河精神给2分。

  整体表达流畅,体例清晰,语言规范给4分表达分。表达粗糙,体例混乱,语言口语化或繁琐扣4分表达分。

  (四)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问题解析

  2011国考(省部级)大作文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出题新趋势。通篇材料没有直接提及“黄河精神”这个词语,但是大作文却恰恰需要考生围绕“黄河精神”展开。如果没有对黄河精神的内涵进行很好的把握,只是泛泛而谈黄河治理与开发,或者通篇没有对黄河精神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只是在谈如何传承发扬黄河精神都是不合题目要求的。

  这道作文题的最大难度在于如何把握黄河精神的内涵。

  虽然材料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是“黄河精神”,但是考生通过深入分析还是能够从材料中提炼出相关要点的。下面,我们根据材料来分析究竟何谓黄河精神。

  给定资料1谈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那么“勤劳勇敢”就可以看作是黄河精神的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生生不息,执着。孕育是一种精神,无私奉献。给定资料2谈到黄河滋养大地,这就是一种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精神。并且从黄河桀骜不驯可以看出黄河勇敢向前的精神。给定资料3与作文无关。给定资料4谈到通过几百年改道,我们可以分析出黄河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敬畏黄河,可以找出人类敬畏自然的精神。给定资料5和6与作文无关。给定资料7根据地理教授所言可以推出黄河博大、包容、开放的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再进一步整合、修饰则可以得出比较完整的黄河精神内涵表述。我们可以认为黄河精神的内涵是

  1.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2.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坚定执着精神

  3.勇敢向前、不畏艰难的开拓进取精神

  4.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

  5.胸怀博大、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

  6.也体现了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对内涵的理解:除上述六大精神外,还可以有其他表述方式,如勤劳、勇敢、坚定、执着、博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作文对内涵的认识点越全分数会越高,但是一定要联系实际来进行论述,切忌一味地谈虚谈空;整篇作文未对黄河精神进行界定一定为二类文以下,通篇没有提及黄河精神一定为四类文;如果六点写不全,可以就其中一点或几点来写。

  赋分说明

  一类文:结构完整指的是,按照黄河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黄河精神,如何弘扬黄河精神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证。或者每一个黄河精神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论述,形成一个个小分论点也可以。对黄河精神内涵的把握,多多益善。

  二类文:对黄河精神内涵的认知六个至少有一个。

  三类文:不说黄河精神是什么,大谈弘扬黄河精神,11-14分。说出来一个内涵,论证跑题了,比如大谈如何治理黄河,16-20分。

  四类文:字数严重不足的(不足300字),直接给0-5分。有一定文字能力,6-10分。

  无标题,在原得分基础上直接扣两分。

  总的来说是四个方面的要求:观点明确(黄河精神的内涵),结构完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论证充分(联系当前重大实际),语言流畅。

  为了统一标准,阅卷工作小组给出下表:

  

 

  参考答案

  《黄河见证伟大的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伴随黄河产生的,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条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见证人,她不仅见证我们的成长,而且影响我们的精神气质。

  ——黄河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

  黄河不仅养育了华夏民族,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也给我们带来挑战,考验着我们的能力,砥砺我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黄河带来了众多灾难: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正是在和黄河的不断抗争中,激励和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振奋精神、不断前行。面对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的民族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前方后方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黄河见证的是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

  古往今来,成功的治理黄河,无不根据黄河本身的规律,深入调查,因地制宜。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我们将黄河的害化为利。从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到今天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无一不是如此。胡锦涛同志指出,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这正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黄河见证的是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五千年来,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水利建设,我们的民族出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黄河的治理,从来没有失去要治理好黄河的信心。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到了今天,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促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黄河见证的是生生不息的养育精神。

  黄河不仅养育了我们的强健的躯体,还涵养了高尚的情操。她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不分民族,不分时间,不分高低贵贱,她都一直默默无闻的为华夏儿女奉献,付出,从来不要求一丝回报。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精神涵养了一大批讲奉献,将付出,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优秀儿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治理好黄河的关键时期,也是彻底解决黄河问题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在治黄过程中锤炼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治理黄河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