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地市级)
材料分析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试题以“农村教育”为主题,一共七则给定资料,七千九百余字,阅读量基本与副省级相当。资料来源有记者采访、纲要文件、网站问卷调查、工作报告、新闻报道、政府数据、学术文章,较同年副省级给定资料而言,整体风格较为朴实、生动、具体,为了更好地体现此次申论考试的材料构成,特制下表: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这是一道传统的概括题。概括题的基本要求就是根据材料概括问题,作答时要有清晰的关键词,语言要求精炼严肃。
题目要求根据给定资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所遭遇的问题的表现进行概括归纳。因为题目中指出是“诸多问题”,因此可以不采用“总——分”形式进行概括,但是一定要将关键词前置,分点分条作答。
给定资料1的第一自然段反映了打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数量有限的问题。第二个自然段谈到了借读费赞助费昂贵、学校非法建设、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第三、四个自然段谈到学费昂贵问题。第五个自然段提及了户口问题。第六个自然段谈到了随迁子女心理问题。
给定资料2引用了调查数据说明了进程务工人员的期望,可以推断他们之所以有所期望,就是因为现实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较集中的反映在第二自然段中,即:费用过高、没有城市户籍、学校数量少不方便就读、受城市人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
找出以上问题之后,按照“同类合并,异类并列”的原则进行答案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概括题的关键词,一定要前置,这样方便阅卷人员在第一时间批阅到关键词,不至于忽略得分点。
什么样的词是关键词,是这道题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词有这样几个特征:1、高度概括。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包含性,能够包含多个方面;2、高度规范。关键词一定不是口语、数据、例子等形式的表达,一定是更加客观、规范、简洁的用语;3、高度重要。之所以说它关键,就是因为没有它,作答的内容肯定不全面,因此考生在作答客观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概括出关键词,只要关键词出现就会得分。
例如:给定资料1第一自然段:“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这段材料侧重描写,但是有这样两个词比较直接地表达了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即“简陋”和“数量有限”,因此考生可以把它们提炼出来作为关键词整合到答案中。
另,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主旨句”。主旨句即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一般起到概括的目的,是该条答案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现在一条答案的开头。
例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到了以下几个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简陋,师资队伍不稳。这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谈了学校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考生只是将三条问题不经处理地陈列出来,则体现不出很好的归纳概括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炼,写出主旨句,统领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作答为:“办学条件差: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简陋,师资队伍不稳”。在字数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亦可以表述为:“办学条件差:硬件方面学校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软件方面师资队伍不稳。”这样的优势在于答案更加清晰合理,体现高度概括性,延展关键词命中范围。
参考答案:
1.办学条件差:硬件方面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软件方面师资队伍不稳,不方便流动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2.入学门槛高:民办学校经费不足;学生没有城市户籍,限制异地求学与考试。
3.政策不合理:部分学校非法办学,生存艰难;政府支持不够。
4.学生负担重:家庭条件困难,入学费用昂贵,制约随迁子女入学与择校。少农民工子女孤独自卑,心理边缘化问题突出。
赋分说明
按点给分,出现相应关键词即给分。关键词分别为:“硬件(设施)”、“软件(师资)”、“经费”、“户籍”、“非法”、“政府支持”、“费用”、“心理”。共八个,一点1分。少答扣分,多点不加分。概括全面有条理给2分表达分。整体表达混乱,不够条理,扣2分表达分。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问题解析:
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这类题目没有答题的固定套路和模式,但是在回答这种题型时有一种基本的应对思路,即首先对这句话本身含义进行理解,其次对这句话表明主观的看法。就该题而言需要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做出阐释,分析之后要有恰当评论。阐释部分相对而言比较客观,需要答到点上;分析部分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
首先,对此话进行阐释。我们可以运用拆分关键词的方法找出这句话的层次,分别进行阐释。这句话一共有八个字,介宾结构,以介词“中”为分割,前后分为两个层次,即“困境”与“不绝希望”。因此考生要分别对“困境”及“不绝希望”这两个关键词做出解释,即困境指什么,不绝希望又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将这两个抽象的词汇具体化。
根据常识我们可知,“困境”即问题,而“希望”即期望。有了这个意识,我们便可以通过阅读材料进一步的充实困境与希望的实质含义。
给定资料4第一自然段谈到了“教育成本高”、“农村生源下降”、“就业危机”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困境”的三个方面。第二自然段谈到很多农村家庭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这个也是“困境”的主要含义。
第二自然段谈到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还是希望能通过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得到“出路”;另外段落最后提及了两个“如果”,其要表达的主旨即现在的教育问题必须要得以改革,而这正是农民工的希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希望”有两个含义:一是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摆脱贫穷;二是希望教育问题得以改革。
其次,对整句话进行评价。可以借用材料里的原话进行概括评价,即这句话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但只要有希望,中华民族的教育就有光明的未来。
最后,按照分条作答的形式进行准确简明地表述。
这道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对这句话进行合理还原。部分考生认为词句理解题很难做,因为对它的答题思路掌握不好。其实我们认为申论的客观题的问题设置都基本可以还原为四个部分,即:问题、原因、对策、影响作用意义。“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困境即指问题,农村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原因是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谈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及原因;“不绝希望”即指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一些深远的影响,农民家长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因此通过还原我们就会对“困境”和“不绝希望”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从而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
1.“困境”是指: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
2.“不绝希望”是指:农民对子女通过教育摆脱贫穷寄予希望;希望农民子女教育难问题得到解决。
3.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困境中的不绝希望为中华民族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赋分说明
“困境”四点内容,按点给分,关键词分别为“成本”、“就业”、“生源”、“因教返(致)贫”,一点1分,四点全答给满分4分。少一点扣1分,多点不加分。允许同意表达。“不绝希望:两点内容,按点给分,关键词分别为“摆脱贫穷”,“改革教育难”,一点2分,两点全答给满分4分。少一点扣1分,多点不加分。允许同意表达。评价2分。没有评价扣2分。对于评价的赋分相对而言比较开放,只要考生的回答与此相关即可得分。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问题解析:
这道题属于公文题,考察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即是否能够执笔写成一篇符合实际要求的宣传文章。公文题要求考生在作答时注意格式问题,此外,虽然这类题也是按点给分,但是在文风和表达方面要突出“宣传”的作用,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因此,在作答公文式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三点:1、内容具体;2、格式正确;3、用语得体。
宣传主要由标题、称呼、开头语、主体、结束语和落款构成。
标题即《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称呼即宣传受读人群,也就是各位学生家长;开头语可以以问候为主;主体是该题的核心考察部分;结束语体现宣传目的,即希望家长们做好配合,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落款写县教育局名称及行文结束时间。
按照题目要求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主体部分应该如何作答。
首先,明确宣传目的,确定大致内容。题目明确说明该篇宣传是为了“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应该首先点明何为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背景是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点列在第一个自然段。
其次,按照思维逻辑,丰富宣传内容。明确了办学模式,就应该再写该种办学模式的好处,为什么我们要发扬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好处在哪里,对家长的好处在哪里。通过给定资料3,我们可以总结到这一部分的答案。我们可以将其列为第二个自然段。为了实现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县教育局也应该向家长说明政府和学校为建设寄宿制学校做出的努力,让家长们放心。我们可以将其列为第三个自然段。
最后,按照文体要求,提出希望与倡议。教育局之所以向家长们说了诸多寄宿制办学模式的好处就是为了让家长们多赞助多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在第四个自然段中作答一些比较虚的内容,以符合整篇宣传文章的要求,即对家长们提出希望,使各位家长能够积极地配合教育局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将宣传的主体部门作答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道公文题,因此,在赋分时,形式和语言表达的要求一定会占有不少的分值。形式尽可能规范完整,语言尽可能生动易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全面体现出考生较高的申论能力。
这道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它的答案不是全部来自材料,其一部分内容需要来自材料之外,依靠考生日常的理论积累和知识储备答题。
例如,题目要求向家长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就需要对办学模式的优点进行陈述,这在材料里可以找到。但是接下来要说服家长对寄宿制学校进行支持,只说优点还不行,必须说明学校和政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要为寄宿制学校做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家长们提出希望。而这部分内容在材料中是无法直接找到的,需要考生们调动日常的知识储备来完成。可见,这道题目不是一道完全客观的可以抄材料得分的题目,而是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宣传公文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材料之外找寻合理内容来完善答案。
参考答案:

赋分说明
寄宿制办学背景1分,寄宿制办学模式2分,第一段共3分;寄宿制办学优势,家长方面2分、学生方面3分,第二段共5分;学校与政府所做的努力,提高硬件设置方面2分、提高服务方面3分,第三段共5分;对家长提出的希望2分,第四段共2分;从公开信的格式整体关照,语言得体、通俗易懂,具有宣传性,共得5分。如果格式不规范,扣2分,语言不清晰流畅,不具宣传性,扣3分。
(三)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问题解析:
这道题是一道概括加对策题,按照题目要求对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进行概括,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因此考生在作答该题时答案要有两个明显的组成部门,一为原因概括,二为具体对策。题目虽然为考生设定了身份,并指出该文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使用,但是身份在这里不起作用,即无论考生是不是支教人员,问题都客观存在,所以考生可以忽略身份进行作答。另外,这道题也不是典型的公文题,所以不必写成公文格式。
概括加对策题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将概括和对策分开写。分开写的优势在于更加清晰明确,方便阅卷人找关键词按点给分。例如2011年4.24联考申论第二道题:“‘给定资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定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这道题也同样是道概括加对策题,需要考生将问题和对策分开作答。
接下来,我们对这道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给定资料5与给定资料6较为集中的涉及了希望小学废弃问题,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两则材料进行概括。给定资料5第一个自然段谈到“布局调整”原因,第三个自然段谈到“选址”原因,第四个自然段谈到“生源少”、“成本高”的原因;给定资料6第四个自然段谈到“撤点并校”的原因;第五个自然段谈到了“(部分希望小学)条件不符合合并要求”、“生源减少”、“学生随家长进城”的原因;第六个自然段谈到了“税费改革、经费紧张”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按照“同类合并,异项并列”的原则进行答案整合。
对策题的难点在于所提供的对策能否解决实际困难,而且是否有现实的可操作性。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得知希望小学遭废弃后存在浪费现象,亟需对农村教育进行合理整合,盘活废弃资源,加大对合并校园软硬设施建设的投入;希望小学之所以废弃,是因为过去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农村学校不够,因此广建希望小学,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城市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问题成为重大教育问题,于是我们必须引导资金转向,加大对城镇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另外,许多希望小学在建校之初采取了民间资本的捐助方式,政府与民间合作亦可以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这样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开拓资金渠道,解决办校经费问题;最后,要关注农村失学儿童现象,希望小学要担负起农村教育的重任,加强各方交流,提高办学质量。
回答该题时应注意“条理清楚,表达简明”的要求,做到分点分条分块作答。
参考答案:
原因:
1.希望小学软硬条件较差。
2.学生人数减少:由于城市化,计划生育,教育资源调整,入学人数下降。
3.学校选址不合理:规划不科学学生求学不便,且不符合合并要求。
4.办学成本较高: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学校经费紧张。
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对非法占用的校舍进行回收,将不符合需要的学校进行拍卖处理。集中资金合理规划兴建硬件条件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
2.转移投资方向。将希望工程资金由过去对农村的扶持转移到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扶持上;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3.拓展资金渠道。希望工程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好校园建设,教育经费使用分配等方面的规划,在努力促成学校之间在师资、教育资源上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重视,避免失学现象发生;同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和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互信。
赋分说明
原因概括共四点,关键词为“条件”、“人数”、“选址”、“成本”,每点2分,按点给分。少点扣分,多点不加分。允许同意表达。对策按点给分。提出“整合教育资源”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转移投资方向”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拓展资金渠道”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提高办学质量”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允许同意表达。另有其它措施,如果合理可行,酌情加1-2分。整体表达不条理,不清楚,不简明扣2分表达分。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问题解析: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考试给定资料一共有七篇,前六则材料都是在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给定资料7谈论的内容是与前面六个段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乡村伦理问题。这就预示这写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六个材料无关。
题目要求“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可以看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思考”这个词体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动脑子来写文章,“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则使得那些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考生有发挥的余地,体现出了国家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背景,越来越注重考生对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能力的考察。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考生不要千篇一律的抄材料,不仅可以避免雷同卷,还可以给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广阔舞台。
知识分子谈到的失根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各种人群而言心理上的失根只是种现象,考生需要进一步挖掘这种失根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发展乡村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
《农村“失根”的背后》
当前,在全国急速推行城镇化,全民族由农牧文明向城市工商文明急剧转型的进程中,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有形或无形的“家”都留在乡村,但生计或梦想却在城市。对于乡村孩子,家乡不再是令人愉悦的乐园,他们企盼城里人的“富有”和“流行”生活。农民工,留乡务农会被耻笑为“土包子”,进程打工又很难熟稔城里人的心思和仪规。农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总想“又回到遥远的故乡”,但哀叹不能“又”回去了!
造成农村失根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消失。在经历十年浩劫的破坏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后,传统的乡村文化已经被边缘化。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等传统文化已经被麻将、电视、网络等现代文明取代。这些现代文明在形式上取代了传统文化,但是却没有起到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民间节日、宗教仪式等是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的。很多戏曲都包含了孝敬老人,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等优良朴素的价值观。而现在的电视和网络中却天天播着各种致富经、商品广告,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现代文明消解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却没有给农村和农民指出一条新路。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价值观的严重混乱。在弄不清对错的时候,就只剩下唯利是图这一个标准。麻将等赌博之风盛行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要化解这个问题必须续接我们的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从组织、财政、人力、宣传等方面下功夫重建传统。首先要在机制层面解决文化建设的经费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老百姓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同时文化重建一定要依靠民间力量,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要大力挖掘和保护农村的传统艺人,要善于发挥对文化重建充满热情和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力量,让他们在文化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我们续接了所有的传统,都不足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戏曲再好听,总比不过电视剧、电影有吸引力。妄图回到过去,恢复传统就解决农村文化失根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对于现代媒体我们不是要去拒绝它、否定它、打倒它,而是应该去认识、面对、改造它。我们必须要占领现代媒体这块阵地,要从电视、电影、图书等全方位的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要打造出健康、积极、贴近农民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去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安身之外还可以安心。
文化失根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经济。当农村人看到城市灯红酒绿,看到城里人大把的赚钱,他们自己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好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吸引力。文化失根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协调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化进程,这是我们整个二十一世纪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寻根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满怀希望和憧憬,上路……
评价:这篇文章将“失根”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并相应的提出了解决失根问题的对策,论点鲜明,行文流畅,结构完整,而且能够很好的切合题目要求联系实际进行观点论证。
赋分说明
一、评阅方法:结合样卷,采用整体关照,分等、分级赋分的方法进行评阅。
1、 总体阅读;2、确定等类;3、根据等类的基准分,分级赋分。
文章只谈“农村教育”为四类文;如果能从农村教育谈到农村文化,为二类或三类文。一类文主题是“农村文化失根”,不仅指出农村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指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发展乡村文化。重点在于能够指出“农村文化失根的原因”。
二、评分标准
一等(36—40分):全面符合答题要求
(1) 立意(写作角度、中心论点、主题思想)明确;
(2) 思想深刻;
(3) 联系实际恰当;
(4) 论证严密;
(5) 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以38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基本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二等(26—35分):基本符合答题要求
(1) 立意(写作角度、中心论点、主题思想)较为明确;
(2) 思想较为深刻;
(3) 能够联系实际;
(4) 论证基本合理
(5) 结构较为完整,条理较为清楚,语言较为通顺。
以30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基本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三等(16—25分):
(1) 不完全符合题意,中心(写作角度、中心论点、主题思想)较为模糊。
(2) 事例和资料不典型、不具体;
(3) 内容肤浅,论证乏力;
(4)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以20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具备以上条件之一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四等(16分以下)
看不清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