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申论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1年吉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甲级)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13-07-18 14:36:57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真题材料:2011年吉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甲级)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总结广东省绿道网建设的主要经验,并指出绿道网建设的意义所在。(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400字以内。

  问题解析:

  一、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干,从“总结”两字可知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题干实际上包括两小问:一是广东省绿道网建设的主要经验;一是绿道网建设的意义。因此,本题应分两部分进行作答。本题虽没有限制给定资料范围,但通读全文后可推出该题作答范围应在给定资料的第一部分:珠三角的绿道网,所以要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将资料梳理清楚。

  二、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锁定给定资料第一部分后,可以大致把第一部分分成几个逻辑小节,分别对每一小节进行归纳概括与提取要点。

  材料中第1、2、3段为第一小节,开头就说明广东省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虽成就辉煌,但面对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能源扼颈的“幽灵”时,他们也开始反思,希望慢下来,要追求幸福,追求一种可持续的、协调的科学发展。这是绿道网建设的初衷,也表明了广东省在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开始反思与转变发展观念,这提示我们绿道网建设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材料第4~12段为第二小节,主要是对绿道网的概念,建设模式和广东省的建设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在介绍中提到了“省委书记汪洋则感慨:‘从来没有哪个工程像绿道网这样受到老百姓的热捧。’‘绿道网是加快广东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东的结合点’,分管珠三角绿道网的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说:‘走上绿道,你就能体会到那种幸福的味道。’”这说明绿道网对于市民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意义。这提示了我们作答题干中第二问“绿道网的意义”的方向和内容。另外,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知,绿网道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城市形象,也无形当中打造了城市新品牌。

  材料第13~16段为第三小节,这一节指出了在建设绿道网时资金是如何筹备与分配的。省政府一文不出,全部分摊到下边的县市,减少省政府的财政压力。各地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投资,并且欢迎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如提到的用投资来换取经营权。这一节提供了绿道网建设的资金方面的方法或经验。

  材料17~24段为第四小节,讲在建设中遇到的征地、用地和规划问题。在征地方面,由省里统一规划,可以减少不少阻力。同时在绿道网具体建设中提到了三条原则:因地制宜;少大开大挖,避开需要征地的地方;少搞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或方法,提供了题干第一问作答的答案要点。

  材料25~27为第五小节,指出省委领导很重视这个工程,时不时的监督和检查。也只有这样,绿道网建设才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讲建设中的监督和检查。

  三、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上述五小节中概括出的要点进行整合与精炼,对于第一问:主要经验。第一小节中提及首先转变了观念。第三、四、五小节中提及了具体建设中的资金,土地征用、规划和监督检查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组织第一问。

  对于第二问:意义。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提及解决目前经济发展瓶颈和给市民带来幸福感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再加以延伸,可组织第二问答案。最后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同时要注意答案要有条理,总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主要经验:一是要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旧观念,追求幸福之路。省里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加大宣传与推动力度。二是把资金筹备分摊到各个县市,化整为零,也可采取以投资换取经营权的方式来引进社会资金,确保资金充足与后续发展。三是在绿道网具体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原来的便道系统,如旧国道、林间小道、田间小道等城市规划的边角料等。少大开大挖,尽量避开需要征地的地方。少搞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既节省了成本,又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四是统一规划,加强重视。省政府统一规划有利于破解征地难题,省领导高度重视,保证了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

  意义:第一,绿道网不仅绿化了城市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广东省摆脱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能源困境提供了思路。第二,优美的环境可以增强城市和市民的幸福感,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第三,可以提高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新品牌。

  (二)以广州、成都等上榜城市为例,分析影响评选幸福城市的主要因素。(20分)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合理、语言准确,300字以内。

  问题解析:

  一、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阅读题干,可知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以广州、成都等城市为例,分析出来影响评选幸福城市的主要因素。通读材料后,可知分析范围应该在材料第二部分:最具幸福感城市。所以考生要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并且阅读的时候注意划出一些要点。作答时注意要条理清晰,紧密联系材料,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二、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锁定第二部分材料后,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逻辑小节,分节精读、概括、分析、整合,可把要点一一寻找出来。详细来看:

  第1~4段为第一小节,是由一个“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引入的。其中提到二、三线城市,因为生活节奏慢、工作压力小、环境较好而在各项指标上都表现优异。相对来说一线城市的医疗、教育、卫生则并未在幸福感指标中表现出优势。

  第5~10段为第二小节,这一小节内容较多,提及的要素比较隐晦,需要考生多加阅读与理解,并且延伸归纳。第5段提到一些大型国际活动可以促使城市来改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从而提高市民的幸福感。第6段则在最后几句提出了一个新入选城市被评选的亮点:城市的人情味。

  第7~10段则举了负面例子鄂尔多斯,表明发展经济并不和人民幸福感成正比。有时候,经济的增长反而带来幸福水平的下降。所以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幸福感提升的充要条件。

  第11~13段则是对两个正面例子的描述:杭州和成都,他们市民的生活真正的体现了幸福生活。最后用专家学者的话来对城市的意义做一个简洁的阐述。

  这些粗略提取出来的要点其实基本上点出了评选幸福城市的一些标准或要素,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要点进行加工整理。

  三、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于该题,最为重要的就是提取要点和组织答案。提取要点要求有很强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上述的几小节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城市人情味,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将这些要点整合加工,延伸写作,就可基本上组织成答案,可以分条阐述,以使答案条理清晰,符合题干要求。

  参考答案:

  影响评选幸福城市的主要因素:

  从经济方面考量:经济发展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保障,经济落后、温饱尚未良好解决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肯定不会高。

  从城市建设方面考量: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升降。

  从城市环境考量:优美的城市环境、清新的空气更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从社会风气考量: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浓厚的人情味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从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考量:生活节奏慢、工作压力小、悠然自得、知足常乐的生活明显要比大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生活更具有幸福感。

  (三)假如你是某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请你就保护城市文化记忆提出具体建议。(25分)

  要求:观点明确、措施合理有效,300字以内。

  问题解析:

  一、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一道提出对策题,并且要求考生以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作答,给出具体建议,措施还要合理有效。通读文章可知答题范围应在材料的第三部分——消失的城市记忆。考生在作答时注意要有相应可操作性的措施,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二、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阅读第三部分材料,可知这些材料或例子讲的都是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破坏文物和文化的负面例子,我们可以先将这些现象进行分类,然后在审视这些现象的时候,就需要反推出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就是措施或建议。详细来看:

  第1~3段主要讲了在城市建设中破坏了名人故居,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在第三段最后一句点出了这些文化和文物遭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从这些文物和遗迹的破坏来看,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而引发的。

  第4段则是指出文物盗窃,贩卖现象严重,需要加强监督与打击。

  第5段则提出了要设立专项经费保护文化和文物。还倡议建立联动机制,几个部门联合行动,有效监管与打击违法行为。

  第6~10段则是举出了梁启超故居的例子来说明在保护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经费不足和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等等问题。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从负面例子反推回去。基本上就可得出一些措施,比如对于盗窃和破坏行为,就需要建设和健全法律法规,联合多部门来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惩处。

  三、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提炼出一些要点之后,就是对其整合加工,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并且对于一些措施适当细化,以期更加符合题干要求。

  参考答案

  保护我市文化记忆,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首先,我市政府部门要切实地重视城市文化保护工作。各级部门应认识到城市文化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文化保护纳入到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其次,文化部门要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和企业的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居民保护城市文化的责任感,动员居民做好监督工作,以杜绝破坏城市文化的现象出现。

  再次,建立有效的城市文化保护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城市文化保护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对于破坏文化和文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最后,对文化和文物古迹时常地保护和维修,设立专门的保护名单,专项经费,切实地做好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的工作。

  (四)根据给定资料,请以“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35分)

  要求: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充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通畅有表现力,字数在800字左右。

  问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明确要求考生以“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为题,考生不能另立题目。

  根据给定的材料可以看出文章的三大部分指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幸福感,紧接着就是幸福城市的评价,讨论了幸福城市的几个重要因素,最后提到的是在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城市文化记忆的逐步消失。这里边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幸福和文化,它们都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最为紧迫的诉求。所以题目“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也点出了现在人类发展的困境或目标,是对给定材料的一种深化和文化发展期望。根据这样的题目写议论文,要求我们在逻辑上要严谨,在观点上要明确,写出理性,写出深刻,写出气势,同时要言之有物,不能泛泛空论。

  在这里提供一种思路,根据给定材料,紧密的结合城市发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深化”的方式来写。首先是点明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简要分析的同时给出发展的方向,分为两个分论点,紧扣题干:幸福和文化。最后是深化主题:幸福和文化是城市发展追求的两位一体,更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诉求。一方面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出发。另一方面对两者进行阐述和深化,做到主题明确,视野开阔。

  参考答案:

  《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

  曾几何时,我们把GDP作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指标来迷恋与膜拜。也曾几何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从当时最发达的广东传来的“至理名言”,鼓舞着全国人民投入到了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一往直前。而今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成果,经济发展也是前所未有。

  在欢呼声中,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身后的青山绿水,已不再翠绿与清澈。我们不得不面对污染严重的生活环境,也不得不面对那堆积成山的城市垃圾,不得不过一种紧张冷漠而压抑的工作生活。更为糟糕的是,当我们要朝拜自己的文化时,却已不知道某个历史遗址或文化故居,已在多少年前的城市建设中毁坏殆尽。在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作为城市生命的另一半——城市文化与记忆正在承受着逐步湮灭的命运。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城市、人情、文化、精神等一系列东西。有城市,没文化,就像一副失去灵魂的空壳,徒有其表。有文化,没城市,就像一棵无根之树,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城市,应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并不仅仅是一个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堡,也并不是一个个的旅馆。而应该是让人民幸福生活的地方,热爱的地方。面对城市环境污染,垃圾成堆,人情冷漠,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改善城市环境,大力推进城市的绿化建设,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形成一个和谐友善的城市社区。广东省的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城市,应让文化生根发芽。文化是城市生命的灵魂,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底蕴和素养的城市能够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城市文化记忆不仅仅属于这个城市,更是属于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所以,城市应该让文化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就需要我们切实的保护自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比如历史遗址、古迹和一些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民间文化。还要开拓自己的新文化,宣扬社会主流价值和发扬传统美德,增强市民和企业的文化学习和保护意识,让城市更有底蕴与气质。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文化、文明的生活又是幸福追求的重要部分,幸福和文化,一起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让幸福落地,让文化生根发芽,让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相信是每个市民的心愿,也是我们未来城市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终极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