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应届)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发布时间:2013-07-27 17:49:10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一段“如果在此把……问题在于……”一句,可知C项只是为了证明“模糊语言”的特点而举出的反面的例子,并不是“模糊语言”的实质,所以C项错误,当选。

  A项是“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一句的同义替换;B项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句的同义替换;又根据第一段最后举出的“一再”的例子,正说明了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所以D项也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96

  (单选题)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 “语言模糊”是指为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 “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 “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为了特殊需要”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所以错误,当选。

  A项是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B、C项表述的是“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也是文章句子的同义替换。

  故正确答案为D。

  97

  (单选题)

  最末一段划线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 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 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选择。

  材料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这两个概念。由最后一句“否则,便是语言模糊”可知,四个划线处所在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模糊语言”的概念。再根据材料可知,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据此前两个划线处和后两个划线处各自应呈对应关系,排除A、B项。同时,客观上的模糊与否和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与否也构成相对应,第一个划线处应填“精确”,故正确答案为D。

  98

  (单选题)

  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 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三分之一

  C. 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 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很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语言模糊”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C项“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的表述,范围概念模糊,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的是一个准确的地点,这里易产生歧义。此种表述属于“语言模糊”特点的后一种情况,故选C。

  A项“频繁”修饰“演出”,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演出的具体次数是可以精确的,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演出”的次数,而是要强调“演出”的场次之“多”,“频繁”的表述就比其他任何确指的次数更有力,材料在介绍“模糊语言”时指出“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可知A项属于“模糊语言”。B项表述都精确,不存在模糊。D项“大幅”、“很大”构成模糊,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增幅”、“比重”的具体数值,而是强调其增幅和比重之“大”,可知D项也属于“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C。

  99

  (单选题)

  文中[a]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 这就是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模糊性的相对应

  B. 这就是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

  C. 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

  D. 这就是客观上的模糊性与语言上的精确性相对应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a处之前的句子“这里的……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而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可知,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是确定的,而表述的过程却是模糊的,C项表述了此意,应放入空格处。A项“表述需要模糊”错误;B、D项表述的意思正好与文意相反。故正确答案为C。

  100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于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应用

  B.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大量使用模糊语言

  C.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避免语言模糊现象

  D. 模糊语言是公文写作中应当加以重视的语言概念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B项中“应大量使用”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出,属于主观臆断,所以错误,当选。根据“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可以推断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且对“模糊语言”的概念加以重视,所以A、D项表述正确;根据“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可以推出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1991年7月的一个夜晚,物理学家庞格拉茨把23磅的钡气通过卫星释放到太空,成功地制造出了极光。

  庞格拉茨在前不久研究了极光出现的原因。原来,地磁场的磁力线从南磁极出来,又绕回到北磁极。地磁场经常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太阳风是从太阳外层大气不断流出的带电粒子,携带着太阳磁场,当该磁场的磁力线碰巧与地磁场的磁力线接合在一起时,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在地球的背风面,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最终像橡皮筋一样突然断开。之后,一部分磁场顺流冲去,直趋场外行星,即太阳风中一个大漩涡;另一部分磁场[a]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的能量反弹回地球。这种“弹弓”激活地球附近的电子,这些电子撞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就发出了极光。庞格拉茨的钡云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

  101

  (单选题)

  “在地球的背风面。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这里的“磁力线”指的是( )。

  A. 地磁场的磁力线

  B. 太阳磁场的磁力线

  C. 极光的磁力线

  D. 太阳光作用于地磁场所形成的磁力线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词语理解题。

  定位“磁力线”的位置,可知其具体所指应从前文可以得知。此处使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的因素,一个是因为在地球的背风面,另一个则是因为前文提到的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故此处的“磁力线”是指太阳风影响下的地磁场所形成的磁力线,故正确答案为D。

  102

  (单选题)

  根据本文所述,极光出现的原因与以下物理现象相关的是( )。

  A. 地磁场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B. 钡气体通过卫星释放到天空

  C. 太阳风中的大漩涡

  D. 地球附近的电子与大气层原子的强力碰撞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二段解释极光出现原因,首先提出地磁场经常受到太阳风影响,之后具体解释太阳风这种带电粒子是如何影响地磁场,故选A。

  B项只是材料首句提到的一个客观事实;C项“太阳风中的大漩涡”是场外行星,是一部分磁场的去向,但此去向与产生极光无关,产生极光的是另一部分反弹回地球的磁场造成的;D项表述与原文不符,与地球附近电子发生强力碰撞的是“极地大气层的原子”。

  故正确答案为A。

  103

  (单选题)

  文末“庞格拉茨的钡云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中的“说明”,具体意思是( )。

  A. 庞格拉茨的钡云证实了人可以利用极光产生的原理,制造出极光来

  B. 庞格拉茨的钡云使人看清楚了极光产生的一系列过程

  C. 庞格拉茨的钡云展示了地球附近被激活的电子撞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到发出极光这全部过程的图像,使人明白清楚

  D. 庞格拉茨钡云实验的成功,对太阳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产生极光的机制作了较好的解释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词语理解题。

  “说明”的对象是“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即产生极光的过程。材料的重心一直是阐述庞格拉茨研究出来的产生极光的原因及过程,庞格拉茨正是通过了解的太阳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极光原理,相应地用钡云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故它的实验就是解释了这一过程,D项表述正确。

  A项引申过度,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个实验想要达到的目的;B项本身表述有误,极光产生的一系列过程不可能完全看清楚;C项提到的内容仅是极光产生过程的一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D。

  104

  (单选题)

  下面①~⑥各表述了极光产生的一个物理过程。选出其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被激活的地球附近的电子碰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

  ②太阳磁场磁力线与地磁场磁力线接合。

  ③一部分磁场带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能量反弹回地球。

  ④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

  ⑤地球背风面磁力线的变化继而断开。

  ⑥一部分地磁场顺流冲去,直趋场外行星。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语句排序题。

  根据选项,可知②④⑤三句是紧相连的,由原文叙述极光产生的过程,太阳磁场的磁力线和地磁场的磁力线接合在一起应是此处发展过程的第一步,可知选B,其余各句在文中均有同义替换,发展的顺序应为②④⑤⑥和②④⑤③①,故正确答案为B。

  105

  (单选题)

  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携带

  B. 夹杂

  C. 席卷

  D. 捕捉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最佳语境搭配。

  根据语境,另一部分磁场应该是带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的能量反弹回地球,故用“携带”一词最合适。

  “夹杂”意为混杂,一般用于两者之间;“席卷”形容尽数带走或除去或形容气势迅猛,此处俘获的只是所有粒子的部分,并非带走所有;“捕捉”的主语一般是人或动物,此处也不适合。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