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片段阅读
【内容导航】:
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幼儿园阿姨教自己的孩子认识英文字母而向法院起诉。这位母亲认为,当她画个圆圈,孩子可以说是月亮、是鸡蛋,而一旦教孩子这是字母“O”,想象的翅膀就被剪断了。 结果,这位母亲胜诉。这段文字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
A. 孩子的想象力常被成人忽视
B. 教育需要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
C. 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
D. 家长需要使用法律来保护孩子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题干为一则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因幼儿园阿姨的教育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而向法院起诉的故事。由此可知,文段传递的信息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B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C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D项表述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7
(单选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富五车不是为了谈话时引经据典卖弄才学,也不是为了换得一纸文凭做利禄捷径,而是看重其对个人心灵的陶冶,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读书观念的演变
B. 古人读书的态度
C. 对读书价值的正确认识
D. 读书的内在和外在动机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考查隐含主旨。
根据转折关系词“而是”可以判断出,整个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读书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个人心灵的陶冶,接下来又引用朱熹的话来论证这个观点。由此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对读书价值的正确认识,C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错误,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演变”这一概念;B项错误,材料只是用朱熹的诗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并非是古人读书的态度;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8
(单选题)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打赢了战争、创造了历史之后,还要抢着去当第一个记录和解释历史的人。”这很好地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写那十几本厚厚的历史著作。尽管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同时成为历史的缔造者和阐释者,但获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讲历史。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历史记录未必真实
B. 要谨慎评价丘吉尔的著作
C. 丘吉尔既是政治家又是历史学家
D. 掌握历史记载的话语权非常重要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具体问知此题考查隐含主旨。
材料引用丘吉尔的话“要抢着去当第一个记录和解释历史的人”,接下来又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即“获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讲历史”。由此可见掌握历史的记载权是相当重要的。D项表述最符合文意。其他三项都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不是材料主旨,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9
(单选题)
“春眠不觉晓”,这种逍遥,自古以来就是“悠闲阶级”独享和提倡的情怀和境界。今天看来,特别对处于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现代人来讲,( )。
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欣赏的心情了
B. 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C. 只有在周末享受了
D. 只是孩时的记忆了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语句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填空。
材料中提到,“春眠不觉晓”自古以来就是“悠闲阶级”独享的情怀和境界,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并非“悠闲阶级”,因此,“春眠不觉晓”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奢望”。B项表述最符合语境。其他三项均表述不当,与语境不合,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0
(单选题)
很少有地方比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旅行能使人眼界开阔
B. 旅途中的景观常能引起思考
C. 旅行者的角色能使人增加人生体验
D. 人的思维角度容易受所处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此题考查隐含主旨。
材料首先指出“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这种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我们眼前的景观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之间有奇妙的联系”,冒号之后的内容是对观点的解释说明。通览材料,可以判断出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分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材料的语意重点在于其提出的观点。选项中,D项表述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
A、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B项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1
(单选题)
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建立了福利国家,随后很多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其中以瑞典为首的北欧四国更是将福利国家的概念演绎到极致。欧洲福利社会的目标之一是普享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基础建立在企业和个人的高税收之上,给很多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压力,甚至造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停滞。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呈现欧洲福利社会的发展进程
B. 介绍欧洲福利社会的基本特征
C. 揭示欧洲福利社会的基础
D. 反思欧洲福利社会的问题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文段首先引出“福利社会”这一概念,介绍了福利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句话指出欧洲福利社会发展至今所存在的弊端和对国家造成的重要不良影响。由此可知,材料的语意重点是欧洲福利社会存在的问题。D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2
(单选题)
职场小说在近几年间形成热潮,很多职场小说的作者不是著名的专业作家而是资深的职业白领。所以,被职场文化建构和影响的职业白领本身正是创作职场小说、倡导职场文化的核心群体。文化需求和供应主体的高度重合,决定了作为准教科书的职场小说将会长时间处于热销状态。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职场小说的( )。
A. 产生社会背景
B. 未来发展趋势
C. 阅读和创作群体
D. 长期热销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一词可知此题考查隐含主旨。
材料前两句话主要讲的是职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被职场文化建构和影响的职业白领,在此基础上,第三句话又指出职场小说长期热销的原因就在于文化需求与供应主体(即身为职业白领的小说作者)的高度重合。由此可知,整个材料主要说明的就是职场小说长期热销的原因。D项表述正确。
A、B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语意重点;C项“阅读”群体在材料中未提及,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3
(单选题)
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但皓月当空,使人感到它是个发光的天体;本来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但看起来却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电闪和雷鸣本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电闪然后听到雷鸣。无怪乎达尔文这样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
对画横线的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然的奥秘需要人类不断探索
B. 自然界会给人类不断造成假象
C. 不光是人类连大自然也会说谎
D. 自然界很奇妙,人很难完全认识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为分—总结构。材料首先用排比句指出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与人们对自然的感官感受之间存在着矛盾,然后引用达尔文的话来作为总结,即人们所感受到的有可能只是大自然给人造成的假象,“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B项表述最符合句意。
A项犯了过度推理的错误,最后一句话看不出说需要探索;C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不合,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说谎的问题;D项过度引申,最后一句话并没有“人类很难认识大自然”这层含义。
故正确答案为B。
34
(单选题)
近年来,汉语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有人愿意这样说,有人愿意那样说。对此,语言工作者应进行客观冷静地分析。看到那种盲目效仿港台语,或者为表现个性而表现个性的刻意“创新”,不闻不问是不对的。我们应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但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新词新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折射出时代的色彩
B. 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语言运用的主流进行规范
C. 对盲目效仿和刻意“创新”的语言应进行规范
D. 对新词新语过分挑剔不利于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材料首先提到“汉语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这种现象,然后指出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工作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要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由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过分强调语言运用规范”这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语言工作者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语言运用的主流进行规范,既不能放任盲目生造词语又不能过分强调追求“纯”,扼杀语言的创造性。B项表述最能概括文意。
A项不是文段所要阐述的重点;C、D两项都只从正或反单方面来阐述观点,不够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B。
35
(单选题)
中国75%的电力来自煤炭,只有2.5%来自石油,因为大部分石油都被汽车喝掉了。煤炭运输成本高,中国铁路的运力至少有一半都用来运煤了。目前很多火电厂的煤库存都坚持不了一个星期,一旦铁路运输出了问题,直接后果就是拉闸。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应增加利用石油发电的比例以规避风险
B. 过分依赖煤炭的电力生产结构存在弊端
C. 铁路运输的通畅关系着众多火电厂的生产
D. 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增加了铁路运输的负担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此题考查隐含主旨。
材料首先对我国电力生产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指出在此种结构下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阐明了这种过分依赖煤炭的电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答案为B。
A项错误,由原文“中国75%的电力来自煤炭,只有2.5%来自石油,因为大部分石油都被汽车喝掉了”无法推出“应增加利用石油发电的比例”,排除A。原文提到“铁路运输”是为了说明过分依赖煤炭的电力结构的不合理性,故C、D项都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