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逻辑判断

发布时间:2013-07-30 16:02:09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许多工作,但正是因为对计算机的过度依赖,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使用计算机来寻找答案,而不是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因此,过多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青少年实际动手能力要比其他孩子差。以下最能支持上述结论的一项是( )。

  A. 过度依赖计算机的青少年和较少接触计算机的青少年在智力水平上差别不大

  B. 大多数青少年在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自己动手解决一些问题

  C. 青少年能利用而非依赖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身也是对动手能力的训练

  D. 那些较少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自己动手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较强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加强题型

  解析

  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论点是过多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青少年实际动手能力要比其他孩子差,论据是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使用计算机来寻找答案,而不是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第二步:判断加强方式

  论点涉及到“其他孩子”,论据没有涉及,这代表论点论据对象不一致,所以论点与论据间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需加强论证,在论点和论据间搭桥。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中智力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无直接联系,属无关选项;B中大多数青少年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与过多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青少年无直接联系,属无关选项;C中青少年与过多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青少年无直接联系,属无关选项;D中通过对较少使用电脑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和题干结论的对比,即涉及到了较少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在论点与论据间搭桥,是加强论证。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

  标签

  加强论证

  67

  (单选题)

  智商很低的人肯定不能成名成家,但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能成名成家。在导致人成名成家的其他因素中,大部分因素属于情商。由此可以推出( )。

  A. 只要具备很高的智商与情商便必定成功

  B. 情商比智商对成名成家更重要

  C. 情商很高的人不一定能成名成家

  D. 智商很高的人情商一定很低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日常结论

  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对象

  第一句说明智商是成名成家的重要因素,第二句说明情商也是成名成家的重要因素。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A项根据“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能成名成家”和“其他因素中,大部分属于情商”可以推知影响人成名成家的因素不只“情商”和“智商”,A中表述过于绝对,因此A错;题干中并没有比较“情商”和“智商”两者的重要性,也没有提及“智商”高低和“情商”之间的关系,因此B和D两项均无法推出,因此均错;C项为可能性判断,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到,因此C项正确。综上,故正确答案为C。

  标签

  充分必要条件

  68

  (单选题)

  有关专家表示,因工作中身心透支严重,一种被称为职业倦怠症的慢性职业病正入侵都市上班族。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产生职业倦怠的人会出现生理、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或找专业人士进行治疗将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调查显示,教师、警察、医护人员、保险代理、高科技研究者、新闻工作者等是这类疾病的高危人群。

  以下最有可能从上述条件推断出来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刚参加工作就开始对工作厌倦

  B. 警察在审讯中无故打伤人的事情或许不仅仅是人品和职业道德问题

  C. 教师、警察、新闻工作者等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D. 职业倦怠症将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们健康的慢性职业病中最危险的一种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日常结论

  解析

  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

  第一句说明职业倦怠症的病因工作中身心透支严重,第二句说明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第三句说明职业倦怠症不及时处理或找专业人士进行治疗将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第四句说明职业倦怠症的高危人群。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长短,因此A项无法推出;职业倦怠的原因是身心透支严重,题干中并没有说是从业人员的精力和身体素质的原因,因此C项无法推出;D项中“最危险”过于绝对,从题干中无法得知,因此D项无法推知;B项警察无故打人,有可能是因为职业倦怠造成的行为上的障碍,因此B项正确。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69

  (单选题)

  啤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向来受到科学家关注。由于女性的手指骨骼会最先出现骨质疏松症状,研究人员选择对她们的指骨进行超声波成像扫描。扫描结果显示,常喝啤酒的女性和不喝啤酒的女性骨密度有显著差异,前者的骨密度高于后者。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喝啤酒有助于女性预防骨质疏松。以下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

  A. 有喝啤酒习惯的女性大多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身体健壮,骨骼密度本来就相对较高

  B. 啤酒中含有的黄豆芽苷元是否能有效防止骨骼老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C. 啤酒中的酒精不利于钙质的吸收,而缺钙容易导致骨骼发育不良

  D. 每天喝200毫升啤酒的女性,其骨骼密度高于每天喝500毫升啤酒的女性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削弱题型

  解析

  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论点是喝啤酒有助于女性预防骨质疏松,论据是常喝啤酒的女性和不喝啤酒的女性骨密度有显著差异,前者的骨密度高于后者。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本题论点与论据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中说明这些女性骨骼密度高是因为喜欢运动,而不是喝啤酒,直接对题干论点进行弱;B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还没有结论,属无关选项;C中引入新概念“骨骼发育不良”,与题干中的“骨密度”之间关系不明确,属于无关选项;D项中喝啤酒的多少与是否喝啤酒并不是同一概念,属于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A。

  标签

  削弱论点

  70

  (单选题)

  近年来,生物燃料需求迅速增加。2000年至2007年全球乙醇产量增长了两倍,到2017年其产量还会再翻一番;生物柴油的产量10年内也将增长一倍多。这些生物燃料是由玉米等谷物、糖类和油料作物生产的,因此其产量的扩大必然导致相关农作物价格的飙升。

  如果上述观点正确,可以推出( )。

  A. 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导致生物燃料产量降低

  B. 如果农产品价格下降则说明生物燃料产量没有提高

  C. 如果生物燃料产量下降则说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

  D. 乙醇等生物燃料产量增加是受农产品价格过低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关联词推导

  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对象及其关系

  第一句强调生物燃料需要迅速增加,第二句说明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使得相关农作物价格的飙。“产量的扩大必然导致相关农作物价格的飙升”翻译为:生物燃料产量扩大⇒农作物价格上涨。

  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并判断选项的正确。

  A中 农作物价格上涨⇒-生物燃料产量扩大,“农作物价格上涨”属肯后件,无法推出绝对表达的结论,因此A错;

  B中 -农作物价格上涨⇒-生物燃料产量扩大,是题干推导关系的逆否规则,B正确;

  C中 -生物燃料产量扩大⇒农作物价格上涨,“-生物燃料产量扩大”属于否前件,无法推出绝对表达的结论,因此C错;

  D中 -农作物价格上涨⇒生物燃料产量扩大,“-农作物价格上涨”是题干推到关系的逆否,但是结论不正确,因此D错,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标签

  充分必要条件 逆否规则

  71

  (单选题)

  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认为:未来10至30年,“干暖”将成为目前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这些地区将越来越不适合大熊猫的生存繁衍,而西北方向的邛崃山系则会因为气温升高、降水明显增加,变得更适宜大熊猫生存。大熊猫栖息地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将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因此大熊猫未来将会向西北迁徙。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A. 大熊猫喜欢湿润的气候

  B. “干暖”气候不利于竹子生长

  C. 西北地区的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湿润

  D. 大熊猫具备迁徙的能力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加强题型

  解析

  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论点是大熊猫未来将会向西北迁徙,论据是现栖息地将变得“干暖”,而西北方向则变得温热潮湿。

  第二步:判断加强方式

  本题论点与论据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需加强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项:由题干就可知熊猫喜欢湿润且温暖的地方,因此A项中熊猫喜欢湿润的气候无关紧要,是题干信息的重复;

  B项:气候不利于竹子生长与熊猫迁徙无直接关系,属无关选项;

  C项:熊猫喜欢湿润且温暖的地方,仅有湿润熊猫不见得迁徙,属无关选项;

  D项:熊猫具备迁徙的能力是熊猫迁徙到西北的前提,否则即使环境再好再适宜,熊猫也不会迁徙,加强论点。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

  标签

  加强论点

  72

  (单选题)

  有人曾经对城市所拥有的加油站的数量进行过统计,发现加油站总数的增长和城市人口总数的增长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前者是后者的0.77次方。例如,某城市的人口总数增加10倍,其加油站总数只增加到10的0.77次方倍,也就是5.9倍;如果人口总数增加100倍,那么加油站总数就会增加到100的0.77次方倍,也就是34.7倍。

  由此,可以推知( )。

  A. 加油站数量的增长速度可能满足不了成倍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

  B. 若一个城市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其加油站的总数不会增加

  C. 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加油站数量增长幅度越小

  D. 城市人口和总油耗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日常结论

  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对象

  第一句说明加油站总数的增长是城市人口总数的增长的0.77次方,第二句只是对前面结论用具体数值说明。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题于中并未提及加油站的增长是否能满足需求,因此A项无法推出;城市人口的变化不仅限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因此B项无法推出;D项无端引入新概念“总油耗”,而题干中总油耗与加油站之间的关系不明,因此D项无法推出;城市规模越大,其潜在的人口增长数会越小,因此C项可以推出。综上,故正确答案为C。

  73

  (单选题)

  已知下列三个判断为真:( )。

  (1)要么甲出差,要么乙出差,要么丙出差。

  (2)如果甲出差,那么丙就出差。

  (3)丙因工作忙走不开。

  由此推出的是( )。

  A. 甲出差,而乙不出差

  B. 乙出差,而甲不出差

  C. 甲出差,乙也出差

  D. 甲不出差,乙也不出差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关联词推导

  解析

  第一步:翻译题干。利用充分必要条件

  (1)甲出差∨乙出差∨丙出差,(2)甲出差⇒丙出差,(3)-丙出差,该句为事实信息,即已经成立的事实。

  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得到结论

  由(2)中“甲出差⇒丙出差”和(3)中事实信息“-丙出差”利用逆否规则得到-甲出差,由此得到-甲出差∧-丙出差,又知(1)“甲出差∨乙出差∨丙出差”,利用选言命题规则再得到乙出差,因此乙出差,而甲和丙都不出差。通过分析,只有B中说法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

  标签

  充分必要条件 逆否规则 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74

  (单选题)

  某杂志每年都要公布当年汽车销量的排行榜。而管理咨询专家认为这个排行榜不应成为消费者决定购买哪种汽车的依据。以下如果为真,最能支持管理咨询专家观点的是( )。

  A. 订阅该杂志的人通常是已经购买了汽车的人

  B. 部分消费者对他们根据该杂志排行榜所购买的汽车不很满意

  C. 价格、功能才是消费者购买汽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D. 排行榜是汽车制造商进行广告宣传的一种手段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加强题型

  解析

  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论点是排行榜不应成为消费者决定购买哪种汽车的依据,没有明显论据。

  第二步:判断加强方式

  本题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所以需加强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中强调“已经购买了汽车的人”,他们仍然可以继续购买汽车,因此A项为无关选项;B中部分消费者,并不一定能证明大多消费者的观点,则加强作用很弱;C中引入“价格”和“功能”,但并没说排行榜的是否有用,属无关选项;D中从正面说明排行榜只是一种广告,并不是专业建议,直接对题干结论进行加强,加强力度最强。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

  标签

  加强论点

  75

  (单选题)

  一位管理者让几位员工从皱纹纸带上各裁下一段30厘米的纸带,只能用目测,不能用量具测量。然后,又要求每一位听讲者裁150厘米和600厘米长的纸带各一段。大家裁完后,这位管理者掏出卷尺,仔细地测量一条条纸带并公布结果:30厘米一组,平均误差不到6%;150厘米一组,平均误差上升到11%;600厘米一组,平均误差高达19%,个别的相差100多厘米。由此推出的是( )。

  A. 目标越小、越集中,越容易接近目标

  B. 目标越大、越宽泛,越不容易偏离目标

  C. 目标大小适中,最容易接近既定目标

  D. 目标大小与接近目标的程度无关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日常结论

  解析

  第一步:抓住题干的主要内容

  本题主要内容是实验中目标长度越短,目测得越准确,偏差越小。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的正确

  题干主要说明了目标越小越容易实现。将目标的大小对应为实验中的纸带的长短,实现目标难易程度对应为误差的大小,由此很容易判断出A项表述最符合题干;

  题干中只是涉及到了“目标越小、越集中”,对于“目标越大、越宽泛”和“目标大小适中”均无法判断,因此B和C项都无法推出;

  由题干知道目标越小越容易实现,即目标越小越接近目标,可知目标大小与接近目标的程度有关,因此D项说法错误。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