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常识判断(2)
【内容导航】:
111
(单选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诉我们( )。
A. 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或喜或悲
B. 不能因为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 不能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好坏而或喜或悲
D. 不能因为自己强于或不如别人而或喜或悲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也不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相关知识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是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
112
(单选题)
用橡皮擦可以去掉铅笔字迹,原因是( )。
A. 橡皮可以吸附石墨
B. 橡皮可以溶解石墨
C. 橡皮与石墨相互排斥
D. 橡皮刮破纸张的表面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生活常识
解析
铅笔芯是由石墨加上粘土制成的。石墨质软,色黑,容易附着在纸上,所以能写出字。橡皮很软,摩擦力大,又有些黏性,能把纸上的字迹带走,又不损伤纸面。故正确答案为A。
113
(单选题)
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 )。
A. 强制性
B. 无偿性
C. 非排他性
D. 排他性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
解析
公共产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
114
(单选题)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圣火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点燃,请问,奥运会圣火来源于( )。
A. 东方文明发源地埃及
B. 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
C. 西方文明发源地罗马
D. 东方文明发源地印度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世界历史
解析
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相传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偷取火种带到人间。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在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普罗米修斯的事迹感动了世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在燃起“圣火”之前,必须向他祭祀,于是古代奥运会规定在开幕前必须进行隆重的点火仪式。这就是古代神话和现实英雄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下产生出来的“圣火”。奥运“圣火”的由来和意义就这样被希腊人浪漫地奠定了下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后,1912 年顾拜旦提出了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建议,1928 年开始实施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仪式。自1936 年,奥林匹克圣火开始从奥运会的故乡希腊奥林匹克点燃火炬,然后将火炬接力传到主办国,并于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到达举办城市,开幕式时进入会场,一般由东道国著名运动员点燃塔上焰火,直到闭幕时熄灭。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5
(单选题)
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依其行政责任所实施的强制性处罚措施。行政制裁不包括( )。
A. 行政处罚
B. 行政处理
C. 行政处分
D. 劳动教养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行政法
解析
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劳动教养三种。
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反行政法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实施的行政制度,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形式。
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政制裁。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七种形式。
劳动教养是由公安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危害社会秩序和他人人身安全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者所实施的惩罚措施。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6
(单选题)
心脏位于人体胸腔的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形状像桃子,大小( )。
A. 与自己拳头一般大小
B. 与自己肝脏一般大小
C. 与自己肾脏一般大小
D. 无一定大小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医学与生命科学技术
解析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机性动力器官,重约300克,约占人体重量的0.5%,其大小相当于人的拳头。故正确答案为A。
117
(单选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 )。
A.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统一
B. 经济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C.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D.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科学发展观
解析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118
(单选题)
历史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联合国宣言》的资料作为下堂活动课的讨论主题,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世界二次大战
C. 中东战争
D.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世界历史
解析
日本偷袭珍珠港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正确答案为B。
119
(单选题)
甲于夜晚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正常驾驶时,乙翻越护栏横穿公路,被甲撞死,交警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下列说法中,不应作为交警认定依据的是( )。
A. 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 甲的行为没有违反交通法规,缺乏交通肇事的客观要件
C. 本案属于意外事件
D. 甲对乙的死亡没有罪过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刑法
解析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所以,我们仍用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来阐述交通肇事罪的特征。题中甲正常行驶,没有违反交通法规,所以对乙的死亡不存在过错,属于人的意志以外的事件,但是不存在过错和不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同的概念,乙的死亡是由甲的行为引起的,认为他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120
(单选题)
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最主要的途径是( )。
A. 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B. 走农业集约化道路,多吸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C. 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D. 通过增加耕地数量安置农村劳动力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国情社情
解析
A项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城市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要做好“开源”工作,一方面可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另一方面走城镇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B项走农业集约化道理,需要的劳动力会变少,D项增加耕地数量不符合国情,因此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