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片段阅读

发布时间:2013-08-01 09:49:55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

  客观地说,“网络民主”较传统民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从未来发展看,“网络民主”要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

  A. 当前的网络民主还不成熟

  B. 传统的民主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

  C. 未来,网络民主可能将成为民主的正式形式

  D. 下文可能论及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式方法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段总-分结构意在阐述第一句核心句,“但”后面的观点指明“网络民主具有有限性、破坏性。”B选项说“传统民主”也有有限性和破坏性,这个意思并无法从文中推断出来。“传统民主”在这里仅仅是对比对象,核心还是说“网络民主”。

  由原文“网络民主具有有限性、破坏性”可以推出A项表述;原文第二句提到未来网络民主成为民主的正式形式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过程,但这也说明未来这是可能实现的,故C项符合文意;文段最后一句的关键是“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由此可知下文可能接着说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具体方式方法,D项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是B项。

  2

  (单选题)

  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城市的新地标应与周边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B. 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定要造好

  C. 一味追求高度、奢华、前卫或者怪诞,造就了很多城市地标败笔

  D. 建设城市地标要谨慎,不要为世人所诟病,也不要为后人留下笑柄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首句就概括了作者的观点“很多城市新地标与周边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后面主要在解释为什么反差不好,会有什么后果。综合理解作者对这种反差的态度是否定的,城市新地标与周边历史文脉应该协调发展,A项符合意思。B、C、D三项均是表面句子的意思归纳,而非作者的核心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3

  (单选题)

  中国哲学认为,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而且还是“内圣外王”的。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然而,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极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

  A. 虽然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圣人依然会积极投身于世务

  B. 修养极高的人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是因为不能够完美地处理世务

  C. 修养极高的人一定适合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D. 中国哲学讨论内圣外王,更关注于内圣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段首句就表达了“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人”的观点,即圣人不仅精神成就极高,而且积极投身世务,文段末尾又说“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即投身世务与是否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是无关的,A项符合文意;

  B项为强干扰项,圣人是“内圣外王”的人,即可以完美处理世务的人,而修为极高的人并不是“圣人”,仅仅为“内圣”,即并不能完美处理世务,故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B项说法实际是符合文意的;

  C项为“偷换概念”,圣人一定适合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修养极高的人不等同于圣人,故不符合文意;

  D项也可由尾句得到,是否为王是“无关宏旨”的,符合文意。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C。

  4

  (单选题)

  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同时,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

  A. 自我结构是儿童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之一

  B. 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反映出自身的社会自我

  C.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 儿童的自我结构和判断社会交往情境的能力几乎同时发展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注意文段关键词“同时”,这表明儿童“表达复杂的社会自我”和“儿童调整自己的行为”是两个并列、独立的意思表达。而C项“使”的意思,把“区分外部、内部能里增强”当做导致“自我结构趋向稳定”的原因,事实上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与文意相悖。故正确答案选C。

  5

  (单选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B. 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C. 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D.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材料首句就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三者复杂性的总称。选项A以偏概全,只说是生物群体的总称,但生物群体并不能概括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这一系列,故正确答案应该选A。

  6

  (单选题)

  长期以来,中国周边各个区域对中国有不同的认识,而这可能恰恰是很多面使中国自我认识更加准确的镜子。与这些曾经与中国亲密接触、看上去有些接近的文明体比较起来,那个长期以来当作比较镜像的西方,似乎只是一面朦胧含糊的铜镜。虽然看得见整体中国文化的轮廓,却看不清具体文化中国的细节。所以,如果我们转身面向这个周边,套一句经济学界常用的术语,也许它将成为学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我以为引出的学术史变化,有可能是对语言工具的重新重视、对域外新数据的重新重视。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中国应该多研究周边地区的文化

  B. 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C. 中国应该重新重视语言工具和域外新资料

  D. 中国需要加强自我认识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总-分结构在第一句就点明了主旨,关键词“而”之后表达了中国可以把周边区域当做自己的镜子从而使认知更加准确,据此分析B项意思最为接近。

  C项是最后一个分句开拓研究领域的作用,而且是“有可能”,不是整段的意思,首先排除。A项错误,选项说“应该多研究”,做出这个判断需要阐释应该的理由或者研究的好处,但文章并没有对“应该多”提出证明,只是叙述了“可能恰恰是”的情况。D项错误。本文重点是说多研究周边,“加强自我认知”只是行为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B项。

  7

  (单选题)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所要说明的主旨是( )。

  A. 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两个来源

  B. 人们通过亲自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真实可靠,而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C.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D. 我们既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中三句话都有明显的关联词帮助理解意思,第一句“却”强调学校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渠道,第二句“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很重要,第三句“没有……也没有”说明只靠学校和书本学知识行不通。三句话反复强调的都是要在书本中学知识,也要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据此分析D项最符合。

  A项常识错误,获得认知的来源只能是实践,书本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认知。B项太绝对,文章没有说实践经验可靠,书本不可靠。C项与文意没有关联。故正确答案选D项。

  8

  (单选题)

  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我国刑法的任务。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B.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利

  C. 只有刑法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D. 刑法不保障犯罪分子的权利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中多个分句阐述了什么是我国刑法的任务。A项错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是刑法的手段而非目的。C项“只有……才”过于绝对,并非只有刑法才有保障功能。D项错误,刑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这里的公民并不排除犯罪份子。综合分析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9

  (单选题)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 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 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 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后半句“但”这个转折词点明作者的态度——“差异没有孰优孰劣”,应当追求“和而不同”。据此分析选项B明显错误,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是“对立”的,“对立”就无法“中和”了,故正确答案为B项。

  10

  (单选题)

  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

  对这段话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从儿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B. 阅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C. “学习”与“训练”的最大区别在于“训练”仅仅是技能的培养

  D. 阅读是培养“精神饥饿感”的最佳方法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一二句就点明主旨,“学校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阶段应当重视阅读”,后面多个分句都在论证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B项。

  A、C、D项均属于无中生有,“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最大区别”、“最佳方法”这些内容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属于妄加揣测。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