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类)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发布时间:2013-08-02 10:11:46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 新世纪

  B. 幸福

  C. 尊严

  D. 幸福感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考查提取主体的表面主旨题。

  据文中的4个分号可知各分句是并列关系的,分述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感的不同诉求,它们的共同主体词是“幸福感”,此外,最后一句“新世纪的幸福感呢”直接点明了关键词是“幸福感”,故选D。

  A项仅是一个时期;C项仅是新时期的幸福感诉求内容,都由最后一个分句得来,并非文段的主旨,所以不选;B项表述笼统,不具针对性。

  故正确答案为D。

  2

  (单选题)

  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互补性,某一项或几项制度发生变革,其他的制度要么进行相应的变化,要么就会与新制度难以配合,对新制度的实施产生阻碍。因此,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是整体推进的,虽然在事实上可以分步进行,否则,就会存在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

  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种制度之间具有战略互补性

  B. 实施新制度往往有阻碍

  C. 制度变革应整体上推进,可分步实施

  D. 实施新制度运行成本巨大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出“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互补性”,根据总结关系词“因此”可以判断,材料的语意重点应是其后的内容,即得出的结论“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整体推进的,虽然在事实上可以分步进行”,C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所以选C。

  A项、B项都只是第一句的内容,起解释作用,不能概括整个文段,均不选;D项是最后一句中“否则”引出的反面论证,是为了进一步证明“否则”前面的内容,所以也不是主旨,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3

  (单选题)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特许出版物经营活动统一管理,按产品向世博会特许办申领防伪标识。特许办负责特许出版物的世博标识授权审批,新闻出版局负责出版物内容审批。特许办为经新闻出版局审批的产品提供授权审批的绿色通道。双方分别通过各自的零售渠道(含外省市零售通道),推进特许出版物的销售工作,并给予对方零售网点集中报批、免许可费等支持。

  这段文字的议题是( )。

  A. 特许出版物

  B. 世博会特许办

  C. 新闻出版局

  D. 绿色通道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考查提取主体的表面主旨题。

  材料整体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话为总体概括,叙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特许出版物的管理,主体是“特许出版物”,后面都是围绕这个主体分述与之相关的不同工作,所以议题为“特许出版物”,选A项。

  B、C项内容是材料细节的构成,只是办理与特许出版物相关工作的两个部门机构,不是关键的主体论说对象;D项“绿色通道”只是特许办所起到的一个作用,也并非关键的议题,所以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4

  (单选题)

  禾苗干了,需要浇水,但不能太多,水多了就会淹死。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但不能太足,充得太足就会爆炸。生命短暂,需要关爱,爱不能太多,爱得多了,就成了伤害。教育固然需要慈母般的温存,也应当来点严父般的“狠心”;温室中的幼苗鲜嫩可爱,烈日下的万物更加茁壮。

  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 )。

  A. 幼苗和万物

  B. 生命

  C. 哲理

  D. 教育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中心议题”一词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构成“举例说明——提出观点”的分——总结构,前面三句枚举三个类似的例子加强议题,最后一句“总”的部分的核心主体是“教育”,所以选D。

  A项“幼苗”是例子,“万物”提法无依据;B项同样是分句的例子;C项过于空泛,缺乏针对性,故A、B、C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5

  (单选题)

  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工作圆满结束,获得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诗经》一书,荣获今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参加评选活动的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参评图书达到634种,总品种数较去年增长1.28%。中国获奖图书《诗经》由刘晓翔设计,因其典雅、质朴而不失创意获得专家们的青睐。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

  A.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依据的是图书的装帧设计

  B. 中国最美的书注重图书的形式之美同时兼顾图书内容

  C. 中国最美图书的总品种数比去年增长1.28%

  D. “世界最美的书”总品种数比去年增长1.28%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阅读理解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据最后一句表述中国《诗经》获奖是因为其设计,能够得知“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依据是图书的装帧设计,所以A项正确。

  B项无中生有,材料并没有提到中国最美的书的标准;C、D两项都属于主语偷换,材料中说的主体对象是“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书的总品种数”,并非“中国最美的书”,也不是“世界最美的书”,所以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6

  (单选题)

  远在异国他乡的国家大剧院、鸟巢以及央视大楼的设计者们,在对中国所知无多的情况下开始工作,令他们获得灵感的,既不是中国政府的规划意愿,也远非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者始终没有成为他们想象力和审美价值的来源,没有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这些设计者对中国了解较少

  B. 这些设计者拥有创作自由

  C. 这些建筑不能体现中国文化

  D. 这些建筑的审美价值奇特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一词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由“既不是……也远非……”否定了设计者们在创作时会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之后引出的是材料的重点,“没有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由此可推出这些设计者们拥有自由创作的权利,B项正确。

  A、C、D三项都只是客观陈述材料的某一方面,不是材料主旨,并没有体现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7

  (单选题)

  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依患者个人情况选择药品种类、严格要求第一次用药的剂量与浓度并在随后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方面都遵行严格的规定的话,尽管不能完全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也应该能控制耐药状况的泛滥和恶化。

  作者对使用抗菌药物后是否会出现耐药状况的看法是( )。

  A. 不可避免

  B. 未置可否

  C. 可以控制

  D. 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态度理解题。

  根据“尽管……也”关联词引导的转折关系可知后半句“应该能控制耐药状况的泛滥和恶化”是作者的观点,可以推出作者认为使用抗菌药物后耐药状况是可以控制的,所以C项符合。

  A项是干扰项,产生耐药状况确实是不可避免。但文段“尽管……也……”的重点是“也”之后的内容,且前文提到的“依患者……遵行严格的规定”这些条件,都是为了强调如果遵守这些条件就可能控制抗药性,故不选;B项“未置可否”的意思的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对于耐药状况这种客观现象不存在作者同不同意的问题;D项“无法确定”不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8

  (单选题)

  权利的贫困,很容易使人进入失败的循环,继续失败仿佛成为宿命,而改变命运则几乎不可能。一个被失败情绪笼罩的人,极易从开始的被动边缘化逐渐进入到主动边缘化,成为敌视社会的他者。

  下列符合文意的是( )。

  A. 长久沉浸于失败的颓唐中,必定敌视社会

  B. 长久沉浸于失败的颓唐中,容易敌视社会

  C. 缺乏权利的人必定失败

  D. 缺乏权力的人容易失败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原文“极易从开始的被动边缘化逐渐进入到主动边缘化,成为敌视社会的他者”可以推出B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中“必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说的是“极易……成为敌视社会的他者”,而不是一定会敌视社会,所以不选;C项也是表述绝对化,缺乏权利的人“很容易”失败,而不是“必定”会失败;D项偷换概念,“权利”和“权力”有所区别,“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而“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

  故正确答案为B。

  9

  (单选题)

  相对于人的一生,岁月的长河沉静缓慢,一个小小转弯,也往往会耗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而历史的记录,浓缩这缓慢过程中关键性的拐点,放大这冗长沉闷中戏剧化的细节,甚至是剑拔弩张的氛围,慷慨激昂的情绪……读史,确实让人沉迷。

  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 )。

  A. 记录历史

  B. 岁月

  C. 读史

  D. 历史记录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议题”一词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讲述岁月中小小的拐弯也需耗费缓慢的过程,之后用转折词“而”引入重点语意部分,最后一句总结,是材料的主旨,作者想表达的重点是“读史”,故选择C项。

  D项易引起干扰,材料前面是对“历史记录”的描述,但落脚点并不在此,关于“历史记录”的描述不过是对“读史,确实让人着迷”的原因的解释;A、B项也不是材料的重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10

  (单选题)

  所有的作物都是自野生品种演化而来的,这意味着,用达尔文主义的说法就是,野生品种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适应能力。然而在驯化与种植中,发生了遗传侵蚀,这种适应力也遭受损失,甚至其野生祖先也可能灭绝。因此今天的很多作物一旦突然间无人种植,直接就会消亡。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 适应能力

  B. 驯化过程

  C. 遗传侵蚀

  D. 野生物种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考查提取主体的表面主旨题。

  材料第一句话是对野生物种进化的简要说明,并指出这一过程使得野生品种获得了适应能力,接着作者用转折词“然而”引出重点语意部分,主要讲述了“遗传侵蚀”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后果,其中的核心主题是“遗传侵蚀”,所以文段的关键词是“遗传侵蚀”,选C项。

  A、B两项的内容是材料细节的构成,不是关键的主体论说对象,所以都不选;材料是借助物种演化情况来分析遗传侵蚀的影响,所以“野生物种”也不是关键词,D项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替《王干随笔选》“帮腔”者有两位,其中一位是原文化部长、名作家王蒙。王氏以短短数行,披露往事一桩:父亲辈的王蒙,结识儿子辈的王干,仰仗的是爷爷辈的胡乔木。王蒙叙事,素有讲究。这段“忆旧”,列出风云学界的圣贤任继愈、金克木、季羡林,言之凿凿。寥寥数十字中,五六个人抱团纠结,互为策应,大有深意存焉。对小王来说,借老王之嘴,为自家新书鸣锣,绝非谬托知己。

  新时期以来,言路广开,催生出文坛无数“对话录”。只是泥沙俱下,多数讨人厌烦,有的一味偏激,只顾凸显个性,有的插科打诨,止于相互调情。而对话之应有货色,诸如问题探讨、理念交锋、志趣对决等,则几近于无。有此前因,“二王”对话出笼之际,众人并不看好,即使闪耀出“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点,仍被误为二人心领神会的噱头。乃至读对话,学问一点点水落石出,价值一点点雾去山明,人们方明白何谓铜与金,何谓骡子和马不一般。

  打出道算起,王干舞文弄墨近30余载。虽童颜依旧,但已脱尽生涩。就说这本《随笔选》,文字活泼如蝴蝶,气韵爽然如晨光,道行深幽如潭水,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他归类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一位成天读书的朋友,摇头晃脑向我鼓吹此书。他的意见是,假如手头不空,就先干正事;如果你闲着是闲着,就不妨翻翻,多数篇什,是会叫人开卷释怀的。

  前几日上街买书,老板温文尔雅,喜欢阅读,尤爱随笔类,将一段句子背给我听:“随笔的功夫不在笔头上,而在人身上。一个工于心计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缺乏幽默感不能自我解嘲自我反思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不配写随笔,一个光知道掉书袋的人与随笔无缘。”此乃王干随笔生涯之心得,写在书尾“后记”里。老板背完,含笑相问:“任老师,王干的体会是不是很有见地?”

  我替王干高兴,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前者言而无信,常常被人识破;后者借助切磋,可直接让读者掏出钱来,抱书回家。“名人为你助兴,固然雅致;生人替你卖书,才算实惠。老弟,你就偷着乐吧!”

  11

  (单选题)

  文中画线“言之凿凿”是说( )。

  A. 王蒙的说法值得怀疑

  B. 王蒙的说法足以凭信

  C. 王蒙的说法貌似可靠

  D. 王蒙的说法属于噱头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言之凿凿”形容说的非常确实,根据材料,作者先得到王蒙叙事素有讲究,接着又列出几位风云学界的圣贤为证,由此可知“言之凿凿”在文段中的含义即是王蒙的说法是足以凭信的,所以B项正确。

  A、C、D三项都是对王蒙说法的否定态度,不合原文含义,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12

  (单选题)

  文中画线“心领神会”可以替换为( )。

  A. 惺惺相惜

  B. 心心相印

  C. 心照不宣

  D. 暗藏玄机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旨在考查语境中词句理解。

  文中画线“心领神会”的意思是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C项“心照不宣”是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互相之间明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同时,对对方心中所想所希望的予以回应,而无需对方提醒,与“心领神会”的意思相近,可以互相替换,所以选C。

  A项“惺惺相惜”是指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与“心领神会”强调的没有明说就同时领会不同;B项“心心相印”是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但多用于男女之间;D项“暗藏玄机”是指表面看似无奇的东西,却又想象不到的事件或阴谋,与“心领神会”含义相差甚远,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13

  (单选题)

  与文意不一致的是( )。

  A. 新时期文坛“对话录”多数讨人嫌

  B. 营销人士推崇就能拥有市场使得名人对好书的鼓吹成多余

  C. 随笔要幽默有趣味有思想光辉,王干因此受到名人的吹捧和市场追捧

  D. “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意味着有人认为《王干随笔选》不值得期待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表述有误,由原文“‘二王’对话出笼之际,众人并不看好,即便闪耀出‘王干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点,仍被误为二人心领神会的噱头。”可知,此句论述的主体是 “二王”对话,而并非《王干随笔选》,D项与文意不符,所以选D。

  A项由原文“新时期以来言开广路,催生出文坛无数‘对话录’。只是泥沙俱下,多数讨人厌烦”可以推出;文章最后引用书店老板的例子道明作者的观点,“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以为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由此可推出B项表述正确;根据阅读文章,从一些名人的评价和书店老板的推荐来看,王干的作品之所得到市场的青睐和名人的吹捧,主要是因为其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光辉,因此C项表述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4

  (单选题)

  “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如将它归类于杂家,并无不当,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意思是说( )。

  A. 王干善于把握机会和人脉,足以成为高人般的杂家

  B. 王干善于拓展自己的学术范围,超越一般评论家

  C. 王干的幽默感和学术水平,胜过大多数评论家

  D. 王干的见识和文品,胜过一般作家和评论家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语句理解题。

  由“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坛,放眼大文化”可知王干的见识卓远,并非局限于小文坛,再由“其品相、质地,皆纯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而”可知王干的学术水平和人品极高,即文品很高,所以D项理解正确。

  A项无中生有,这句话并没有体现“把握机会和人脉”;B项“善于拓展自己的学术范围”只理解前半句话,不够全面;C项“幽默感”在句中也没有提及,故A、B、C三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15

  (单选题)

  作者对《王干随笔选》的直接评价是( )。

  A. “任老师,王干的体会是不是很有见地?”

  B. 学问一点点水落石出,价值一点点雾去山明

  C. 对小王来说,借老王之嘴为自家新书鸣锣,绝非谬托知己

  D. 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态度理解题。

  作者的观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体现出来,“十位评论家对你的弘扬,抵不过一位书店老板对你的欣赏”是作者对《王干随笔选》的直接评价,所以选D。

  A项出自书店老板之口,并非作者对《王干随笔选》的直接评价,不选;B项虽然更适合作为评价,但由原文可知这句话是针对“二王”对话录的感想,与《王干随笔选》无直接关系,故也不选;C项表述针对的是王蒙为《王干随笔选》帮腔一事,也不是对《王干随笔选》的直接评价, 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