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9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发布时间:2013-08-08 13:11:53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1(单选题)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主旨”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本段文字主要讲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根据最后一句的问号可知该句为重点局,即发出疑问“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指出“美国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该原因可引申为“收入差距扩大”,故正确答案为A。

  本段文字并不是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B选项错误;通过文字并不能确定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C选项错误;D选项在文中只是一句过渡性的文字,不是作者要阐述的重心。

  2(单选题)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

  A.现实与理论的关系

  B.实验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关系

  C.时代与学术的关系

  D.人生、道德、审美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知该题为表面主旨题。第一句通过“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引出下文的进一步解释和完善“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文中的“恰当学术”是对上文中“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解释。最后一句为举例论证,表明学术是与不同时代的历史需求紧密相联的,即“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文字主要讲学术与时代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A、B选项文字中并未涉及,故排除;D选项为干扰项,第一句的作用只是引出下文,并非文章的主旨,在文章的后面并未涉及“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故排除。

  3(单选题)卡尔•波兰尼说,如果听任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导者,那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就以商品而言,劳动力不可能被任意驱使、利用甚或舍弃而不影响刚好是这一特殊商品承担者的个人。也就是说,在处置一个人的劳动力时,制度总是面对着“人”那个称号下身体、心理和道德的统一体。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无管制的市场会破坏社会

  B.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C.无管制的市场缺乏道德属性

  D.劳动力不能被商品化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知该题为表面主旨题。从文字的结构来看,材料为“提出结论——解释论证”的“总—分”结构,第一句“如果听任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导者,那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为该段的主旨句。“市场机制成为唯一的指导”即市场处于“无管制”的状态,所以主旨句可以归纳为“无管制的市场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故正确答案为A。B、D选项属于文章的解释阐述,而非主旨,故排除。C选项在文中找不到没有依据。

  4(单选题)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

  B.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

  C.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

  D.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该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由“但是”表达转折关系,前三句指出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使得调整社会关系成为可能。最后一句“但是”转折,社会冲突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这说明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故B正确。

  C、D选项的说法在题目中找不到根据。A项未表达出“但是”之后的意思,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单选题)香格里拉,本是佛陀的理想王国。其魅力在于那是一个可以贮放人类梦幻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我们既然将一种美妙的梦幻当作了实有的存在,并将神性的香格里拉,变成了世俗的香格里拉,还认定了它的所在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藏胞对大自然那种宗教般的意志、虔诚和敬畏,殚精竭虑地去维护它的高洁与神圣。

  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一篇散文中的哪个部分,起什么作用?( )

  A.文头埋下伏笔

  B.文中浓墨渲染

  C.文中扩展联想

  D.文末咏叹收笔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词句理解题 解析此题为非典型的细节判断,考查文段所在位置和作用。

  通过文中的关系副词“既然”、“了”、“还”可以推断出此段文字前一定围绕香格里拉展开了完整的描述,所以该文字最应该在文末。通过“那么”、“就应该”等词,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呼应和咏叹是文章的结尾升华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D。

  6(单选题)不抵抗主义我向来很赞成,不过因为有些偏于消极,不敢实行。现在一想,这个见解实在是大谬。为什么?因为不抵抗主义面子上是消极,骨底里有最经济的积极。我们要办事有成效,假使不实行这主义,就不免消费精神于无用之地。我们要保存精神,在正当的地方用,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这就是以消极为积极:没有消极,就没有积极。

  以上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

  A.我赞成不抵抗主义的理由

  B.不抵抗主义貌似消极,实则积极

  C.积极与消极其实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哲学词汇而已

  D.要成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隐含主旨题 解析根据“告诉”一词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这类题要求考生在把握文段表达含文的基础上,要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引申,不能简单地断取字面的文字,首先排除A、B选项。本段文字是在论证不抵抗主义是积极还是消极,从“我们要办事有成效……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可以看出,不抵抗主义是积极的,其深层意图是不赞成把精力浪费在无用之地,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有用之事上。选项D符合,C项太过表面,并未过多涉及文字内容,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7(单选题)“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辩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与地方的不再是作为文化的两极而存在,而是作为并联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原则而存在。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 政治属性加以转化。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辩证的过程

  B.世界化意味着内在的全球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

  C.“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D.世界化包括跨边界的联系和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主要观点”一词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本段文字主要是作者关于“世界化”的界定,首句用“全球化”来引出下文中对“世界化”的阐述。文中的“不仅仅……,而且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世界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B选项正确。

  A、C项未抓住本段的主体词“世界化”,故排除;D为强干扰项,“世界化包括边界的联系”是文中的原话,没有问题;“世界化包括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并不是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所以D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8(单选题)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该段文字两句话共表达了两层含义:①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相互依存关系;②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科学疆城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能靠个人能力或角色转变,很显然D选项与第二层意思冲突,“经济学家的能力”只是个人的能力。

  A选项可以从“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得出;B选项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的具体阐述;C选项为段中原话。故正确答案为D。

  9(单选题)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的行为不仅被先天的生物本能所决定,而且也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美丽往往是谎言 ,而实话往往很难听。浏览网页,你可能被华丽的页面吸引。如果从浏览器的菜单中查看源代码,你会发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人类的行为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B.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

  C.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

  D.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根据“主要意思”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前三句话叙述事实,之后用转折词“然而”转到材料重要部分,即“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后面用“谎言和实话”“网页浏览的外表和内在的差异”两个例子来说明前面的意思,因此,材料的主要意思是C的内容。

  A、B项属于转折之前的客观陈述,不是语意重点所在;D项属于例子,是说明加强观点的作用,所以ABD都不选。故正确答案为C。

  10(单选题)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C.也许梦想就藏在你匆匆赶路时的沿途风景中

  D.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本段文字的意思是不能为了远方的目标而忽略沿路的风景,但并非不应该为目标而努力,远方目标和沿路风景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

  A项为“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的同义转换;C项为“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的同义转换;从文中建议“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可以看出,“要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所以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11(单选题)官员这种人从早到晚都在解决有答案的问题,头脑已经被训练成这样,因此不是当政治人物的料。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去应付很有可能无解的问题。然而,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优异的官员,就越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一定可以解决,因此一遇到可能无解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所以,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

  A.一个优异的官员总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B.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

  C.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

  D.最优异的官员是差劲的政治人物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为“分总”结构,前面为客观事实的描述,然后用“所以”得出结论。根据总结关系词“所以”可以判断,整个材料语意重点应是其后的内容,即“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即被训练成解决有答案的问题的官员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政治人物,换言之,并非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故正确答案为C。

  AB项均为前面客观描述的部分,不能称为文章的主旨,故排除。D选项具有干扰性,“优异的官员”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而非D中的“是”,故错误。

  12(单选题)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生命的确证。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 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同样,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的。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

  B.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

  C.为接下来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

  D.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词句理解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本段前面讲“建筑是具有生命的”,并用“建筑与生命的很多共性”来进行论证,最后得出,建筑与生命一样追求的是“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的追求。破折号引出重心,即建筑美学,下文必定会围绕建筑美学展开阐述。故正确答案为B。

  根据本段文字各句之间的联系,表明了作者的写作重心在建筑美学,A选项不符合题意;本段文字显然不是一段总结性的文字,D选项不符合题意;引出主题后要围绕主题展开写作,但内容并不能判断出一定是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因此排除C项。

  13(单选题)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C项中“洛阳纸贵”形容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用来形容《品三国》受欢迎之热烈程度很合适,符合本句语境。

  A项中“脱颖而出”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也指工作时,通过努力超人一等,多用来指人,句中用来指“企业”不合适。B项中“感同身受”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也泛指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形容心情,“刺激”无法感同身受。D项中“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故正确答案为C。

  14(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校运动会将在下月中旬前后举行,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准备了。

  B.已经推出并投入使用的杭州“市民卡”,除了包含“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

  C.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复原后的距今100万年前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病句辨析题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项中“下月中旬前后”词语范围模糊重复;B选项属于偷换主语,前半句主语为“市民卡”,后半句“还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的主语则变为“市民”;C选项属于搭配不当,应改为“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或“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故正确答案为A。

  15(单选题)黄昏后,你穿过( )的树影,踏着铺石板小径,进入这家老店。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寻一个好座位。长条的木板桌椅都漆成淡绿色,带着此地农舍由来已久的风格。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将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照得( ) ,饶有画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斑斑驳驳 深深浅浅

  B.重重叠叠 深深浅浅

  C.斑斑驳驳 零零碎碎

  D.重重叠叠 零零碎碎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实词填空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形象色彩的辨析与填空。第一个空格修饰树影,可以排除A、C项的“斑斑驳驳”,因为“斑斑驳驳”大多指植物和其他物体被眼光照射而形成不同的颜色,而树影无法呈现不同的颜色;“重重叠叠”强调层次感,修饰树影形象。第二个空格,根据语境“密密实实的葡萄叶被风灯照射”,“零零碎碎”不能修饰照射的结果,并且它也破坏了和谐唯美的语境,“深深浅浅”也有一种层次感,放到语境中很合适。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