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三公”消费
(一) 背景链接
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 “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2011年9月14日 下午,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示,对于“三公”经费的公开,还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范围,并且明确公布的内容,具体到项。
(二)怎么看
1. “三公”消费公开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治理“三公”消费的决心与措施从未停顿,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传统的财政体制下,政府公共财政是封闭的、不透明的,公民缺失作为纳税人的知情权利。在此种情形下,我国“三公”消费始终是一本糊涂账。基于政府及组成人员的利益驱动,出现以“三公”消费为典型特征的财政“黑洞”也是逻辑必然。遏制这种势头,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人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
2. “三公”消费公开的目的和要求
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最终目的是要大力压缩“三公”经费预算,进一步削减“三公”支出,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使财政有更多的钱用于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和其他公共服务等该花钱的地方。
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三公”公开就是“创造条件”,但公开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起码要有三个要素:一是保障公民的质疑与质询权利;二是意见回馈机制;三是“三公”经费预算的修订。
(三)怎么办
对于“三公消费”,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要想真正遏制“三公”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光是公开财政预算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为此,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解决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
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 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第四,建设绩效财政从源头上遏制“三公”消费。建立健全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向社会公开评价信息,探索建立评价结果的问责制度。
怎么考
命题角度一:以中央部门“三公”消费公开或是某地方政府“三公”消费公开的政策、会议作为命题的引入点,请考生结合相关政策,分析“三公”消费公开的积极意义;
命题角度二:结合地方“三公”消费公开脚步缓慢的事实,分析“三公”消费公开面临的困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命题角度三:针对“三公”消费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群众看不懂的报表”、“可以公开的公开,不可以公开的不公开”、“以‘涉密,或者‘档案法,等为挡箭牌,妨碍‘三公’消费公开”等问题,探究解决的办法。
命题角度四:如何看待在“三公”消费公开过程中,舆论监督(媒体、群众、专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若是涉及一些过激的观点,考生应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