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与真题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社招)(2)
【内容导航】:
- 第1页: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与真题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社招)
- 第2页: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与真题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社招)(2)
- 第3页:2009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与真题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社招)(3)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 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阿尔卑斯山上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96
(单选题)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我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 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好的情感体验
C. 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排成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 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正确答案是 D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为词句理解题。
从第一段可以看出,A、B、C答案正确。D项的“鲜明的时代性“、”古代的则不能“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到。
故正确答案为D。
97
(单选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夭夭”,是因为受不了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
B. 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文学创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
C. 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 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文学创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
正确答案是 A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第二段“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声,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美感被破坏殆尽”是击鼓声和管乐声演奏不当的结果,施特劳斯是因为这个结果而“逃之夭夭”的,而不是因为造成结果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A。
98
(单选题)
第3段文字主要的意思是( )。
A. 人们应懂得去欣赏美丽的世界
B. 人们除了工作外,对其他事情都不太感兴趣
C. 人们为了工作而无暇顾及周围世界的变化
D. 美丽的世界对工作繁忙的人而言没有太大意义
正确答案是 D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第三段首句说人们很忙,接着以旅行为喻,说明这种忙碌的结果——使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的眼里空无所有。可见前段为铺垫,后段的结果为重点,D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于这种结果的建议和引申,B、C项没有抓住重点“美丽的世界”。
故正确答案为D。
99
(单选题)
对“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美感的“滑坡”,商业社会手持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是主要原因
B. 文人哲学素养越来越低是文学美感“滑坡”的重要原因
C. 文学美感的“滑坡”是事实,但不能一味地找客观原因,还是要从文学本身找出路
D. 文学美感的“滑坡”,既由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限,又受世界流行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 C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句中条件关联词“无论......仍......“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本句强调的是”仍“后面的因素——“文学的不争气”。B项文人的哲学素养渐低只是“文学不争气”的表现之一,A、D项强调的都是客观因素,只有C项强调的是文学自身的因素。
故正确答案为C。
100
(单选题)
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活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而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却会越来越简单化
B. 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C. 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D. 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
正确答案是 D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从第四段最后一句可推知D项与原文一致。A项“简单化”并不等于材料中的“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并不相符;B项“只要......就......"将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作为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充分条件,忽略了”生活积累“等条件;C项断章取义,文学美感的问题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客观原因,不能把职责只推给文学青年。
故正确答案为D。
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文理各执一端,虽谓“术业有专攻”,却常常是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就像一幢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人为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文理分科贯穿高中教育阶段,莘莘学子们尚且懵懂,就被体制之手宰制了学业趣味和前途命运。事实上,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正成为教育功利的画皮。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然后又通过知识的倾倒、几乎是蹂躏式的千锤百炼,使学生成为一架囫囵吞枣的知识接收装置,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增砖添瓦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然喊得惊天动地,但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几乎本能地倾向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不客气地讲,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而那些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百炼成钢的“人才”,则面临着知识体系上的千疮百孔,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封闭和支离破碎的,片断化的认识掩藏不住整体把握的无力。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他们立即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文科理科以河为界,所锻造出的不过是一个个“知识阉人”。
一些符合文理分科的人只以为跟着感觉走,没有经历抽象思维即思想生化过程,发表的言论或文章只能陷于现象的表层就事论事,____,也就难以产生正确的论点和论理。
中国能否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一种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体制,只能使我们的盼望渐行渐远。如此而言,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101
(单选题)
赞成文理分科的理由是“术业有专攻”,下面直接对此进行批驳的一项是( )。
A. 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
B. 就像一幢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
C. 人为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D. 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
正确答案是 B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项阐述文理科的联系,进而赞成文理不分科,是对题干理由的直接批驳,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A项是从另一原因批驳文理分科;C项阐述”重心置于一点“的弊端,不是对“术业有专攻”的直接批驳;D项从精神层面反驳文理分科,与所设提问无直接联系。故正确答案为B。
102
(单选题)
在“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中,此文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主要观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利剑
B. 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
C. 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
D. 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正确答案是 D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前几段阐述的是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后果,最后一段用“如此而言”引出材料的主旨,即针对这些现状和后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故D项正确。A、B项是阐述文理分科的后果,C项是概括应试教育的现状。
故正确答案为D。
103
(单选题)
下面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本义和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义是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文中的含义是要彻底改变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B. 本义是尽管到处是水,但我肚子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义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钟情于对提高升学率有用的知识和作法
C. 本义是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 文中的含义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钟情于对提高升学率有用的知识和作法
D. 本义是尽管到处是水,但我肚子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义是要彻底改变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正确答案是 C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该句出自《红楼梦》,是宝玉对黛玉的爱情表白,其本义与爱情有关,答案锁定A、C项;定位材料,该句后面用破折号连接下一句,用”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对该句的注释,以便理解,故B、C项中的文中意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04
(单选题)
第5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云亦云
B. 唯唯诺诺
C. 浅尝辄止
D. 亦步亦趋
正确答案是 C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为成语填空题。
空格词自成句子的一部分,且没有关联词,与前一部分“陷于现象的表层就事论事”作并列谓语,形成相近或顺承的语义关系。选项中C的“浅尝辄止”是说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深入钻研,这个意思最符合语境。
A项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B项唯唯诺诺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D项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与文意均不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C。
105
(单选题)
对造成文理分科的主要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思想认识上以为“术业有专攻”
B. 维持学校的旧有体制,不思变革
C. 高校专业的设置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教育做出文理分科的选择
D. 基础教育被功利主义所劫持,背离的素质教育的轨道
正确答案是 D , 你没有回答这道题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问题回归文本,第三段”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说明文理分科的原因是在其前面的叙述部分,即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中国教育被功利劫持,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