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4)
【内容导航】:
- 第1页: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 第2页: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 第3页: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
- 第4页: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4)
31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 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 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此题是病句辨析的能力。
D项表述无误。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将“由于”一词去掉,前半句即可成为主语。
B项搭配不当,应该是“提高……水平”,而非“培养……水平”。
C项分类有误,“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类别。
故正确答案为D。
32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人类寿命的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证明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
B. 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C.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D. 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刻苦努力和积极进取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此题是病句辨析的能力。
B项表述无误。
A项前后矛盾,前半句说已经确定人类寿命的最大值,后半句却又说目前尚不能证明最高寿命。
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只有……才”为固定搭配。
D项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能否提高学习成绩”表示两个方面结果,所以对应的条件也应该是两个方面,而“刻苦努力和积极进取”只表示了其中积极的方面,明显前后不对应。
故正确答案为B。
33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是( )。
A. 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B. 今天来了三个学校的老师
C. 艰苦的环境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D. 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歧义辨析题
解析
此题考查歧义辨析的能力。
A项中是李玲的生日,还是李玲的同学的生日,存在歧义。
B项有两种理解,一是“来了三个老师”,二是“来的老师分别来自三所不同的学校”。
D项歧义在于是“他知道了没什么大不了”,还是“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
C项没有歧义。
故正确答案为C。
34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举国上下纷纷捐款捐物,向遭受地震灾难的四川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真该想一想,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B. 一些地方的执法者缺乏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把家庭暴力排除在“法”的管辖之外,这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C.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该地人才成长欣欣向荣,这种变化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D. 不能否认,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纯洁的空气可供呼吸,买气将继买水之后(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
此题考查熟语使用对错辨析的能力。
A项中“细大不捐”意为大的小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都兼收并蓄,常用来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而A项句中表述的是捐款而非收罗,根据语境显然用“细大不捐”不合适。故选A。
B项“清官难断家务事”是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以介入处理;C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指一定的环境下早就一定的人才,多含褒义;D项“堂而皇之”是指公然毫无隐讳地,多含贬义。三项括号内词语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35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娃哈哈AD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确保维生素被充分吸收,发挥保护视力之功效
B. 这批进口的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绝对一流的
C. 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D. 我们兄弟手足情深,怎能丢下生病的哥哥和弟弟去看演出呢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此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项成分残缺,“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后缺少宾语,应加上“的问题”;B项“保管”一词在句中造成语意不明确,可理解为“这批进口的种子,保管没问题”,又可理解为“这批进口的种子保管,没问题”;D项表意不明,“和”字的词性不同造成歧义,若“和”为介词,表述的则是丢下生病的哥哥一个人,和弟弟去看演出,若“和”为连词,则表达的是丢下哥哥和弟弟两个人。
C项表述无误。
故正确答案为C。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 《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 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 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 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 “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36
(单选题)
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
A. 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 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 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 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第1段最后几句只是说官场中“步行不得迟缓”,并没有提及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需依礼,D项表述扩大了内涵,故选D。
A项由原文“道路之上……要受到非议”可以推出;B项由原文“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可以推出;C项由原文“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可以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D。
37
(单选题)
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跣:本义是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B. 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C. 踟躇:举步不定、犹豫不决
D. 趋礼:古代官场中的一种行走的礼仪,要求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姿态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C项由原文“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躇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可知是对“踟躇”的理解正确。
A项由原文可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是“徒跣”后演化出来的引申义,并非本义;B项由原文“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又显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可知“鸣佩玉”是指君子步行之时,佩玉自动发出的声音,并非要用手摇动,且它喻示的含义不仅是显步行之美,还喻示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D项“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的理解有误,文中首段最后指出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
故正确答案为C。
38
(单选题)
不是作者所说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 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B. 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 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
D. 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A项表述为“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概念过大,文章在第一段和第三段确实有提到一些字词的含义,但只是客观解释,并没有深入阐释到语言文字发展历史这一层面,所以选A。
其余三个选项在文章中均有体现,B项可以从第二段中对步行的不同态度反映儒道两家不同思想意识得到体现;C项可以从第二段中“汉末至魏晋时代……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得以体现;由第一段论述了大量古人对于步行的各种礼仪制度可知,了解步行的内涵可从中看出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所以D项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39
(单选题)
对颜回效仿孔子走路的原因的理解,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回崇拜孔子,想要学习孔子的一切
B. 颜回走路太难看,常受到他人的嘲笑
C. 在颜回眼里,孔子的步法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
D. 在当时,孔子被确定为君子的典范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原文第二段说颜回效仿孔子走路受到批评,后文给出了辩解,说明他这么做的原因是“除了他要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C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此点;D项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
40
(单选题)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C. 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D. 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属于态度理解题。
整个材料构成分——总结构,文章最后一句总结全文,“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而前面几段文字也正是在这个主旨下举例分别介绍从“步行”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出的不同历史文化现象,可知B项符合作者观点态度。
A项在原文中无根据,文章首段介绍古人步行受礼法严格限制,仅是客观陈述历史文化现象,并未表态;C项表述与原文不符,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儒学的衰亡是导致人们对美的崇尚更显著的原因之一,而并非C项中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D项属主观臆断,作者在文中第二段也仅是客观陈述了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并未透露出自己态度,“尊道”一说没有根据。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