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8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乙级)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

发布时间:2013-08-01 08:08:59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31

  (单选题)

  下列诗句不能预测天气的是( )。

  A.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B.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C. “东虹轰隆西虹雨”

  D. “东边日出西边雨”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

  该题考查诗句谚语的辨析。

  “东边日出西边雨”指此处是晴天,不远的彼处却在下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从而造成雨区内外雨量分布的显著差异,这句话本身并不能预测天气。

  A选项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次日中午会刮风,可以根据“日晕”、“月晕”来预测天气。B选项“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早上有霞的时候不要出门,因为天气可能会不好,晚上有霞的时候第二天天气会很好,可以出行,这个谚语可以根据“朝霞”和“晚霞”来预测天气。C选项“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虹出现在东边,一般就只打雷不下雨了;虹出现在西边,就要下雨了。ABC三个谚语都是关于天气的,可以用来预测天气。

  故正确答案为D。

  32

  (单选题)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学生的天职也不单是学习文化知识。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可持续发展是教育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B. 现代教育的弊端是市场经济功利性副作用的体现

  C. 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生存

  D. 现代教育的弊端是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从材料可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只是教育的一方面,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所以学习文化知识不止是为了生存,还有生活和发展。C项过于片面,只指出了教育的基本目的中的一种,推断不正确。

  A选项可由“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得出;B、D选项都指出“现代教育的弊端”,根据材料“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学生的天职也不单是学习文化知识”可知,现代教育大多都把“应试”作为教育的目的,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实则为市场经济功利性副作用的体现,忽略了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B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33

  (单选题)

  人人不断拥有时间,人人又不断丧失时间。正如老年是从青年过来的,青年的未来必然是老年,如果有足够年龄可称得上老年的话,任何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这段话支持的论点是( )。

  A. 历史无情,岁月不饶人

  B. 老年也是从青年过渡来的

  C.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D. 老年和青年的此消彼长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的第一句表达了时间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人人都在不断地拥有和失去时间”,第二句以青年和老年为例来进行论文,最后一句为材料的总结,提出“任何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段话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从“人人都经历着相同的‘时间’遭遇”可以得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并没有偏袒任何一个人或一类人,C项符合。ABD三项未抓住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C。

  34

  (单选题)

  人们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大运河比作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智能之河。那是因为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它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有人称它是一个“魂”。

  题干中它所指的“魂“是( )。

  A. 黄河

  B. 大运河

  C. 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D. 母亲河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通读文章易得知,“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中的“它”指的是“大运河”,由“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和“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可以判断出,“大运河”指的“魂”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AD指代错误,B无法表现出“魂”,都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5

  (单选题)

  以“探索与发展”为主题的“2007第五媒体高峰论坛”12月36日在北京开幕。近年来,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发展迅猛,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手机用户突破五亿户。手机在从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网站等多种业务形式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功能越来越强大,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真正具备了媒体的特征。手机媒体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

  A. 手机的使用日益普遍

  B.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C. 手机媒体的市场广阔

  D.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该段材料为“分总”结构,先介绍“2007第五媒体高峰论坛”的开幕,进而引出手机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用户突破五亿户”、“功能越来越强大,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最后总结出“手机媒体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这段话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最后一句话,C选项“手机媒体的市场广阔”为主旨句的同义转换,为最佳答案。A、B、D均是片面的现象描述,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文章的主旨,故都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C。

  36

  (单选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2008年甘肃省各级财政将投资8000万元,建设4000个农家书屋。“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在农村建设1万个“农家书屋”,此举将覆盖甘肃省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按照规划,到2015年,甘肃省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

  对本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A.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2008年财政的主要投资

  B.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十一五“期间财政的主要投资

  C.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D. 农家书屋是甘肃省三分之二农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材料为“分—分—分”结构,主要介绍甘肃省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2008年建设4000个;“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万个;预计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从各个分句的时间关系以及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可以看出,甘肃省很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C项可以从稳重推测,甘肃省投资建设农家书屋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A、B项都属于主观臆断,材料中并未公布甘肃省的总财政投资,故无法得出甘肃省财政主要投资在“建设农家书屋”上。D选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37

  (单选题)

  啤酒中有酒精成分和镇定成分。专家指出运动后不喝啤酒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高于适量饮用啤酒的人。同时,啤酒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而运动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在于运动中肌肉纤维进行了重要的氧化活动。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啤酒中酒精和镇定成分有抗氧化作用

  B. 运动后喝啤酒就不会患心血管疾病

  C. 啤酒有益运动后健康,原因在于酒精有镇静作用

  D. 运动后喝啤酒可减轻肌肉酸痛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运动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在于运动中肌肉纤维进行了重要的氧化活动”,而“啤酒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推断出,运动后喝啤酒可减轻肌肉酸痛。故D选项正确。

  A项无法得出,从“啤酒中有酒精成分和镇定成分”和“啤酒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无法判断,氧化作用是来自于酒精成分还是镇定成分,或者是两种成分都有。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只说“不喝啤酒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高于适量饮用啤酒的人”。C选项说法错误,“酒精具有镇静作用”文中并未具体提到。故正确答案为D。

  根据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本书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罕见的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人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规模状况,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②其中山东人是“闯关东“主体。③“闯关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其迁徒人数也是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最多的。④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300年间大约有3000万人拥人茫茫关东大地。

  38

  (单选题)

  对上面四句话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③④②①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该题考查语句排序。通览各句,从②句的“其中"可知,②句应该紧接着④,故④②形成捆绑。再看选项,只有D项符合,选出答案。

  细看D选项的排序,③句总起全文,④句对③句做具体阐述,对应“持续时间最长”和“迁徙人数最多”,①从前文引出全书的主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

  39

  (单选题)

  这段文字可能选自( )。

  A. 科普读物

  B. 文学常识

  C. 历史教材

  D. 报纸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这一段话主要介绍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因此结合四个选项,可以断定最有可能选自报纸上的图书推荐类栏目,故选D。

  该段文字并不属于科普类的读物摘要,故A不选;该书虽然属于文学,但是算不上“常识”,故排除B;该书虽然涉及历史,但为文学著作,该段文字是著作的介绍,不能被用作教材使用,故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40

  (单选题)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

  A. “闯关东”的主体是3000万山东人

  B. “闯关东”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最长的移民史

  C. “闯关东”不仅是历史行为也是社会文化行为

  D.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的移民现象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该题为隐含主旨题。A项错误,“闯关东”的人数大约有3000万人,其主体是山东人,而并非闯关东的山东人就是3000万;B项错误,“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而不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最长的;D项错误,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至1949年,而“闯关东”是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就开始的。C项概括的内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