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与真题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内容导航】:
46
(单选题)
下列关于鲸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要通过鲸脂保温
B. 脂肪厚度高达50公分
C. 属于温血哺乳动物
D. 利用局部异温功能降低体温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中的细节。文章第一段首句指出鲸鱼是温血动物,第二段首句指出鲸鱼是哺乳动物, C项正确。
鲸脂虽然可以保持体温,但文中提到“这么厚的皮下脂肪还是不能完全阻挡体温外流,因此鲸鱼还需要摄取大量食物”,此外还有无鲸脂分布的身体部分也有独特的保温系统,血管的收缩也可以维持体温。因此总的来说不只是鲸脂在保温,各保温系统之间也并无大小主次之分,A项错误。50公分只是记录的个例,不带有普遍性,B项错误。文中提到常在极圈活动的鲸鱼会有局部异温功能,允许有机体局部体温降低以减少热散失。这是利用这个功能来减少自身热量的散失,而不是利用这个功能降低体温。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故正确答案为C。
秒杀技
此题目也可以通过生物常识直接看选项得出,鲸类是哺乳动物,并非冷血鱼类。故正确答案为C。
47
(单选题)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鲸脂具有保持体温、储备能量的作用
B. 海洋动物的脂肪厚度与海水温度成正比
C. 有的温血动物通过聚集的方式维持体温
D. 幼鲸通过吸食母体乳液获得鲸脂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考查文章细节。由第四段第四句“动物栖身的海水温度越冷,其自身的脂肪也就越厚”可知海水温度和脂肪厚度成反比关系,B项表述错误。
由第四段第二句“这层脂肪……除帮助保持体温,还为……海洋动物提供了重要能量储备”可知A项正确;由第三段首句“鲸鱼和其他温血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鲸鱼无法以聚集、筑巢等方式维持体温”可推知C项正确;由第四段第五句“鲸脂是通过吸食母体乳液获得的”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48
(单选题)
文中第6段划线部分“这个机制”指的是( )。
A. 低温环境下鲸鱼通过鳍部血管束保持鲸鳍末端温度
B. 鲸鱼的活动量增加时会产生体热从而提高体温
C. 鲸鱼鳍部动脉分为无数小动脉且血液流量丰富
D. 鲸鱼利用鳍部动脉紧密包围静脉保持身体温度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考查文章细节。第六段的“这个机制”与该段的“这个特别的系统”是同一概念,而后者又是承接上一段内容而来的概念,第五段讲到了鲸鳍利用特殊的血管结构来保温的原理。故正确答案为A。
49
(单选题)
49.鲸鱼在进入深海水域时通常( )。
A. 开始大量消耗鲸脂
B. 开启鲸鳍的血管束系统
C. 体温与水温保持一致
D. 减少活动量和捕食量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阅读细节。根据第五段可知,B项功能就是为了解决“鲸鱼潜到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时鱼鳍保温的问题,所以B项正确。
鲸脂的消耗在文中只是提到运动时会消耗,但低温时会不会自动大量消耗并没有提及,所以A项错误。文章第一段提到“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鲸鱼的体温均保持在36℃左右”,所以不可能与深海水域的水温保持一致,C项错误。鲸鱼在进入深海水域时,外界温度降低,其自身应该增加热量以抵消热量的散失,但减少活动量和捕食量显然不利于热量的增加,不合常理,当然D项内容文章本身也没有提及,故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50
(单选题)
根据本文,如果鲸鱼体表血管出现扩张,最可能是因为( )。
A. 鲸鱼内脏器官的血液量突然增加
B. 鲸鱼的鲸脂超过体重一半
C. 鲸鱼突然增加了其活动量
D. 鲸鱼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细节理解。
由文章最后一段“当水温上升时,体表的血管便会扩张,加速散热”可知,鲸鱼可能是进入了环境温度较高的水域,故正确答案选D。而A、B、C三项文章中均未提及。故正确答案为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51
(单选题)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 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 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 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 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细节。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指在读书时不必一下子完全了解所读内容,有所会意即可。而人们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是认为应多读书,但不用理解书中内容的意思。所以C选项正确。A选项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实际上不求甚解是指对文章书籍的理解。BD则完全没有在文中有所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
52
(单选题)
根据本文,“观其大略”地读书有利于( )。
A. 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B. 更快掌握文章精髓
C. 培养内容概括能力
D. 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细节。
文章以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人的读书习惯相比,肯定了诸葛亮“观其大略”的做法,同时说明了之所以肯定这种做法的原因,即第三段最末一句——“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A。
53
(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最符合第4段中陆象山语录主旨的一项是( )。
A. 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读书,更能了解书中真谛
B. 有的书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
C. 读书遇到困惑时暂且放过,以后会豁然贯通
D. 有的书略读后似懂非懂,但精读会加深对它的理解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主旨理解。陆象山语录的核心是“未晓处且放过”,也就是说,读书不明白的地方暂且跳过,以后自会明白,即C项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
54
(单选题)
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
B. 因为
C. 但是
D. 诚然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文章第三段先指出诸葛亮与徐庶等人相比更高明,然后紧接着陈述得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所以此处用“因为”能恰当体现前后的逻辑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
55
(单选题)
这篇文章意在( )。
A. 论证会意是解决“不求甚解”的主要途径
B. 介绍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历史背景
C. 说明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
D. 阐释读书过程中“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隐含主旨。
文章首段指出“不求甚解”不见得不好,第二段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第三段举出诸葛亮“不求甚解”的优势,第四段继续用陆象山语录来说明读书不能因小失大。总结全文,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不求甚解的真实含义不是通常认为的马虎、不精深读书,而是要重会意,重整体。
故正确答案为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56
(单选题)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3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延 隐蔽 爆发
B. 蔓延 隐蔽 暴发
C. 蔓延 隐秘 爆发
D. 漫延 隐秘 暴发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辨析。
甲处“漫延”一般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之意,重点是形容绵延不断;而“蔓延”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重点在由小到大扩展的意思。这里病变会越来越多,用“蔓延”合适,排除A、D项。
乙处在介绍流感流行时实际借用了战斗术语,将流感的进攻,比喻为军队行动,考虑到这一点,用“隐蔽”更好一些,“爆发”与“暴发”都有突然发作之意,前者往往用于战争、革命等的发生,而后者往往用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丙处用“战争”作比喻,优先选择“爆发”。
故正确答案为B。
标签
近义实词
57
(单选题)
对第1段划线句子中“复制”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流感病毒具有再生能力
B. 流感病毒可以产生相同的病毒
C. 流感病毒可以使纤毛柱状上皮生长
D. 流感病毒可以感染更多的上皮细胞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流感病毒的“复制”不是指原有病毒死亡后重生,更不是指促使人体的细胞生长,而是生成了更多的同种病毒,是病毒的繁殖。因此A、C错误,B正确。D项可以感染更多上皮细胞是病毒复制后的结果,而不是复制行为本身,因此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58
(单选题)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病毒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的流感,两周内就可好转
B. 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所以病死率高
C. 因1918~1919年那次流感而死亡的人,多数死于肺炎
D. 如果流感引起了并发症,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1918—1919年的流感属于第二种流感,第二种流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引起了肺炎,所以C项判断正确。
文章第一段讲到“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但并没有表明流感出现好转,因此A项错误。“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在文中也没有出现,B项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并没有揭示并发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因此D项表述也不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59
(单选题)
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流感流行原因的是( )。
A. 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极易被流感病毒感染
B. 人们与流感病人接触时,隔离措施不强
C. 目前在对付流感病毒方面,尚无有效的药物
D. 流感发病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判断。
文章第三段提到:“流感流行……与我们……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每次流感流行都与……没有做好隔离有关”“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往往突然暴发,迅速传播开……”由此可知,B、C、D三项均为流感病毒的流行原因,只有A项没有被提及。
故正确答案为A。
60
(单选题)
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患者出现了肺部充血等病状时,流感病毒已经发生变异
B. 一旦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就会产生更强的复制能力
C. 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的病毒株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
D. 每次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肺脏充血在第一段提及,它是病毒偶然侵入下呼吸道引发肺炎导致的结果,跟病毒变异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
流感病毒本身有良好的复制能力,但与变异是否有关,文章没有提及,B项错误。
根据最后一段“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知C项偷换概念。故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据报导,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 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