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7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应届)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发布时间:2013-07-27 15:41:13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最后一句为主旨句,作者通过介绍麦当劳餐厅的遭遇是为了说明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大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小国的渗透这一现象应得到警惕,B项正确,当选。

  A项仅是反美人士的观点,C项是仅反全球化者的观点,D项“世界反美”属于无中生有,主观臆断,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些。

  故正确答案为B。

  (1)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2)纵观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

  (3)反过来,许多学习后进的人,决不是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是怀疑自己笨,不断强化“自己脑子笨”的意念。久而久之,觉得自己脑子笨的那根神经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形成习惯,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先想自己不行,不给那些潜在的能力、脑神经以工作的机会。于是,潜能当然被埋没了。

  (4)有的人埋怨社会埋没人才,细想起来,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

  (5)要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第一要紧的,就是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6)每个人的大脑皮层舒展开来,都在 2500cm2左右,每个人都有14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倘若每个脑细胞有工作一秒钟的机会便死亡,一个人一生中有效工作时间才28800万秒,即使夜以继日,星期假日都用来工作,也不过10亿秒。许多生理解剖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不过用了大脑资源的十分之一。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浪费的脑潜能就更多了。

  (7)1964年前苏联《今日生活》载文: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们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这种对人类潜能的推数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

  (8)前捷克斯洛伐克有位叫米兰•米凯什的语言奇才,他精通40国语言,共懂116种语言。立陶宛有一位叫拉比•伊莱贾的人,只读一遍就能记住的书竟有200册之多。

  (9)许多人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有着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美国著名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美国学者往往把她当作范例解释这类现象,并称之为“摩西老母效应”。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短路理论”:如果人不去唤醒自身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或自我毁灭。

  (10)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是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大脑深处,潜在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

  (11)每个人都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确实都有巨大的潜能,不要紧盯着地表那点野草,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大脑深处去开采巨大的潜能吧。

  96

  (单选题)

  第(3)段末尾说潜能当然被埋没了,根据文意,对“被埋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不住失败的考验

  B. 有些人总是怀疑自己笨,总觉得自己不行

  C. 有些人“自己脑子笨”,没有潜能,无法开发

  D. 人的潜能会转化,也会自我毁灭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第(3)段说潜能被埋没的人并不是没有潜能,而是自己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并且经历了失败更加觉得自己笨,之后遇事都认为自己笨,不给潜能以工作的机会,A项完整表述了此意,当选。

  B项表述不完整,只表述了“不相信自己有潜能”这点,没有表达“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此点;C项“没有潜能”与文意不符;D项“会转化、也会自我毁灭”不是潜能被埋没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A。

  97

  (单选题)

  第(4)段中作者说“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根据文意对人才“自我埋没掉”的原因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不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因而也“不去挖掘自己巨大的潜能”

  B.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怀疑自己笨

  C.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

  D.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出现在第(3)段,分析可知,自我埋没的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失败之后更加强化自己笨的意识,因而也不挖掘潜能,给潜能显现的机会,所以A项表述正确。

  BC项是对A项的支持,是自我埋没掉的人才的具体表现;D项不是人才自我埋没掉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A。

  98

  (单选题)

  给第(9)段的“摩西老母效应”所作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发现并利用自己的某种潜能,并且获得很大成功

  B. 人在晚年发现利用自己的艺术天才,并获得巨大成就

  C. 人到晚年发现利用自己的某种潜能,并且取得巨大成就

  D. 人发现并利用自己的某种潜能,并获得巨大的成就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摩西老母效应”说的是美国著名艺术家摩西老母在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学者把这种晚年发现并利用自己的潜能,并取得成功的现象叫做“摩西老母效应”,所以对这一名词的解释C项正确。

  AD项没有点出关键词“晚年”,B项是迷惑项,“艺术天才”只是说的是摩西老母,并不能代表所有“摩西老母效应”的案例,而且后文中与之相提并论的“短路理论”也提到了要去唤醒自身的“潜能”,可见此处的解释应为所有的“潜能”,而非仅是“艺术天才”。

  故正确答案为C。

  99

  (单选题)

  下面的论述不可能从原文中推出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大脑都拥有丰富的脑力资源

  B. 拉比•伊莱贾记住的书有200多册,他却仍然有绝大部分的脑力资源没有被开发

  C. 只有坚信自己大脑有巨大的潜能,才能充分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

  D. 人到了暮年还不去唤醒自身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或自我毁灭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中说伊莱贾“只读一遍就能记住的书有200册之多”并不是说他记住的书只有200多册,B项表述错误,当选。

  根据第(6)段,“杰出的科学家也才只用了大脑资源的十分之一”可知大脑拥有丰富的脑力资源,只是我们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所以A正确;根据第(3)段,不相信自己有巨大潜能的人不会给自己开发潜能的机会,可知只有艰辛自己有潜能,才会充分开发这些潜能,所以C项正确;根据第(9)段“短路理论”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100

  (单选题)

  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学习后进的人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并加以利用

  B. 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们浪费了大量潜藏于大脑深处的各种能力

  C. 杰出的科学家或学者充分唤醒并开发了自己大部分的脑力资源

  D. 米兰·米凯什仅仅利用了一小半自己的脑力资源就成了“语言奇才”,这说明他的脑潜能很好地发挥到了一半的工作能力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7)段“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一小部分”可知人们是浪费了大量的脑潜能的,所以B项正确。

  根据第(3)段可知后进的人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有潜能所以才不会开发潜能,但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发现”,所以A错;根据“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不过用了大脑资源的十分之一”可知杰出科学家并没有充分唤醒脑力资源,所以C错;D项米凯什成为“语言奇才”,并不能看出他的脑潜能是否发挥了一半的工作能力,此推论属于主观臆断。

  故正确答案为B。

  人间鲁迅

  一个人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疑了。世间的纪念物,丝亳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不如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北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第三任神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

  101

  (单选题)

  文中与“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相照应的短语是( )。

  A. 不惮牺牲自己

  B. 单身鏖战

  C. 韧性的战斗

  D. 逆子贰臣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

  “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作战”、“寂寞”。因此B项“单身鏖战”最为贴切。

  A项“牺牲”并不能在题干中体现出来;C项只表达了战斗,并没有提到“寂寞”;D项指不孝的儿子,不忠心的大臣,明显不符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B。

  102

  (单选题)

  第三段所说的“铺垫与厚饰”,在文中指的是( )。

  A. 平凡的伟大

  B. 超人一等的殊勋

  C. 过分夸大鲁迅的伟大

  D. 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词句理解题。

  定位原文,通过“可悲的是……成了宙斯”可知“铺垫与厚饰”在此表示贬义,所以ABD项都不正确。文章中说鲁迅的形象已经通过他的文字都表达出来了,而“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可以判断出“铺垫与厚饰”在文中所指的就是过分夸大鲁迅的伟大,C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03

  (单选题)

  作者不主张对鲁迅作“铺垫与厚饰”的原因是( )。

  A. 世间的纪念物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B. 铺垫与厚饰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

  C. 我们不需要宗教式的膜拜

  D. 鲁迅的作品早已表达了鲁迅的形象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倒数第四段“如果它所激发的……那么不如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可知“它”指得就是“铺垫与厚饰”,作者的意思是如果这些铺垫与厚饰不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渴求和奔赴生活的勇气,那么不如不要这些铺垫与厚饰。所以可以判断作者不主张对鲁迅做铺垫与厚饰的原因,是因为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所以B正确。

  AD项表述正确,但都不是作者不主张的原因;C项表述错误,文章的意思是如果铺垫和厚饰激发来的只宗教式的盲目膜拜而勇气真理热情,那我们便不需要。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宗教式的膜拜,佛教、基督教等都是例子。C项属于偷换概念。

  故正确答案为B。

  104

  (单选题)

  本文认为,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 )。

  A. 他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并且根据他的精神选择

  B. 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

  C. 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D. 他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倒数第二段“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可知本文认为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正在于……”的部分,A项是对此部分的完整表述。故A正确。

  BCD表述都正确,但都不是文章认为鲁迅伟大的原因,而是对“鲁迅伟大”的具体描述。

  故正确答案为A。

  105

  (单选题)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所有对鲁迅的纪念中,作者只赞成那能够激发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与变革的热情的纪念

  B. 题目“人间鲁迅”是说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应该在他身上加上“铺垫与厚饰”,只有把鲁迅看作人,才能更显他的伟大

  C. 正因为鲁迅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所以他赢来了众多的私敌、密集的刀箭

  D. 鲁迅的文章平易、新鲜、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在文章中写进了恶人的凶狂、辛酸、悲惨和反抗

  正确答案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