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社招)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
【内容导航】:
- 第1页:200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社招)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 第2页:200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社招)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 第3页:200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社招)真题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
106
(单选题)
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审美文化价值,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本文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
A. 文艺应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B. 文艺应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统一
C. 文艺应该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
D. 文艺应真实地反映本时代人们的心态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可由“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得出;B项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可知,文艺要把思想内容和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C项正确,可由“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得出;D项观点无法从材料推出。故正确答案为D。
107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于文章第2段提到的“节情以理”的“理”理解正确的是( )。
A. 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
B. 良好的现代国民素质
C. 抽象的理性与道德符号
D. 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材料,要理解“节情以理”需要结合下文。根据“当然......并不是要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可知,“情”和“理”都强调其时代性,因此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108
(单选题)
根据文中所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
A. 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B. 善美一体,以善统美
C. “反(返)情以和其志”
D. “立于礼,成于乐”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一段即提出“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段主要阐释“美善结合”,第二段主要阐释“以善统美”。因此B项正确。A项是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之一;C项表述不全面,只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D项是对“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的例证。故正确答案为B。
109
(单选题)
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 )。
A.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的地位
B.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
C.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
D. 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得出A、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这一点鲁迅在......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可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并没有否定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D项正确,可由“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得出。故正确答案为C。
110
(单选题)
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衰颓
B. 兴旺
C. 没落
D. 消亡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根据句意排除“兴旺”。“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没落”指衰败、趋向覆灭;“消亡”指灭亡、消失。结合语境可知,严肃文艺在那种文化氛围下势所难免地消失,语义较重,因此词义较“没落”重的“消亡”最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其行政职权对外地商家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或歧视的行为。其[a]是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获取地方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1)地方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直接原因,这种地方利益保护主要有:一是地方居民利益,二是地方政府利益。(2)经济体制上的缺陷是地方保护主义得以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虽已实行分税制,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本地企业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下而不得不采用行政垄断手段庇护本地企业不受竞争冲击,这种做法表面上使得企业在行政垄断庇护下得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利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乃至政府官员的政绩都得到保证或维护,实质上却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许多主管部门仍然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愿放权。这种政企同盟形成之后,又完全可能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藐视消费者的利益,置他们的合法权利于不顾。(3)法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导致了市场信号失真,致使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和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导致了政府腐败,破坏了社会法律政治制度。因此,必须加大对地方保护主义的①,②市场经济秩序;从③政府职能入手,加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④《反垄断法》,构筑反限制竞争法律制度。
111
(单选题)
[a]应填入的名词是( )。
A. 目的
B. 后果
C. 实质
D. 企图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结合上下文,空格前讲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所指的具体行为,空格后是对这种具体行为的抽象概括,因此C项“实质”最符合语境。A、D项表目的关系,B项表因果关系,均不符合语意。故正确答案为C。
112
(单选题)
[b]应填入的措辞是( )。
A. 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B. 滥用权力瞎指挥
C. 政企分开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D. 违背市场规律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结合上下文,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许多主管部门仍然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愿放权”可知,这里谈论的和政府、企业间的职权有关,明确提到这一点的是C项。A项只涉及政府职权,B项表述宽泛,没有提及企业;D项表述宽泛,没有抓住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113
(单选题)
本文最后三行①至④处应填入的措辞依次是( )。
A. 批判 理顺 改革 公布
B. 打击力度 整顿和规范 转变 制定
C. 批评教育 改进提高 更换 颁布
D. 排斥 调整 改进 运用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辨析和语境搭配。
从第三空入手。语意是要改变政府职能,类似的表述可以在第一段“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找到,由此可知“转变”和“政府职能”搭配最恰当。答案锁定B。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文章强调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态度较为强烈和鲜明,因此此空应选择词义程度较深的词,故“打击力度”最符合语境。
第二空,B项的“整顿和规范”与“市场经济秩序”搭配恰当。第四空,根据下文的“构筑”可知,《反垄断法》还未制定完善,因此“制定”最符合语意。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114
(单选题)
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地方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直接原因
B. 法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
C. 要清醒地看待地方保护主义的利与弊
D. 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A、B项观点在第一段有直接体现;C项错误,材料提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利”,但根据“表面上......实质上却......”可知,作者认为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表面的“利”并不是真正的利,因此也就无所谓“利与弊”了;D项观点在最后一段首句有直接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115
(单选题)
根据本文的内容,给一个恰当的标题( )。
A. 地方保护主义要不得
B. 地方保护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C. 地方保护主义危害地方经济的发展
D. 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文章阅读
解析
本题为标题选择题。
标题应当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第一段主要讲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原因,第二段主要讲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和对策,因此本文的主旨即为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危害及对策,D项正确。A项表述没有针对性,概括不具体;B、C项概括不完整。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