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内容导航】:
- 第1页:2009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 第2页:2009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2)
- 第3页:2009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
46
(单选题)
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替换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目全非
B. 截然相反
C. 南辕北辙
D. 迥然不同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替换的能力。
题干中,“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一般作谓语;D项“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很远,很明显不一样。两个成语的意义、用法相似,原句可以用“迥然不同”来替换。
A项,“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含贬义),而原句是在比较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A项不合题干语意,予以排除。“截然相反”通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南辕北辙”是说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题干中,翻译是不可能与原意完全相悖的,因此B、C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7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病句是( )。
A. “舆论监督强势”并不表明我国舆论监督到位和充分
B.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C. 应对公共应急事件处置是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专家指出,张经理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流泪表明了他在应对复杂局面时缺乏对事态发展的判断和预测能力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C项可将主干提炼出来为“应对处置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该在“处置”的后面加上“能力”。其他选项语句表达通顺,没有语病。故正确答案为C。
48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是( )。
A. “有偿新闻”应当受到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B.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C. 李教授接到遗传学会秘书组来信,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D. 村支部书记看见新来的下派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歧义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歧义的能力。
A选项中的“这是极其错误的”有歧义,可理解为“有偿新闻”是错误的或者批评“有偿新闻”是错误的。C选项中的“可以由我们解决”有歧义,可理解为“你单位同意负责报销食宿费、路费并安排住处,我们负责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理解为“你单位同意你来,我们就负责报销食宿费、路费,安排住处,并负责领取大会的出席证”。D选项中的“很高兴”有歧义,可理解为“村支部书记”很高兴或者“新来的下派干部”很高兴。
B选项句意明确,没有歧义。故正确答案为B。
49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语意不明确的是( )。
A. 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 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 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D. 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歧义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歧义辨析的能力。
D选项中的“批评的人很多”语意不明,可理解为“他的文章批评了很多人”或者“他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其他三项句意表达明确,没有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
50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是( )。
A.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村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B.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C. 近期,福州和厦门的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提前返乡了
D. 两个朋友送的小福娃使他非常高兴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歧义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歧义的能力。
A选项中的“普遍感到非常气愤”有歧义,可理解为对“村长带头偷运木料”感到非常气愤或者对“护林员揭发村长”感到非常气愤。C选项中的“福州和厦门部分地区”有歧义,可理解为“福州”和“厦门部分地区”或者“福州和厦门”的部分地区。D选项“两个”修饰的是“朋友”还是“朋友送的福娃”有歧义。B选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歧义。故正确答案为B。
51
(单选题)
未来学家科克伦认为今后五十年内,人脑可能与电脑直接相连。他说,到二十一世纪初科学家将开始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只要解决芯片与大脑接口问题,这一设想完全可能变为现实。现在已经能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以分子大小的字体刻在一枚针的针尖上,因此,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也可用来开发植入大脑的芯片。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今后五十年内,人脑将可能与电脑直接相连
B. 科学家将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C. 电脑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
D. 目前,制约电脑植入人脑的关键是芯片与大脑接口问题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材料为典型的总分结构。第一句即为主旨句,其后的内容都在围绕主旨句阐述人脑与电脑相连的可能性,通过解释和举例来支撑主旨句,故A项是对主旨的正确概括。
B、D项只是对原文细节的简单复述,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2
(单选题)
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多善于写马
B. 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是用来比喻良马神速的
C. 武威铜马直接命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更为贴切
D. 南北朝文人都喜欢马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主旨”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题干首先引经据典,通过引用诗文表明在古代“紫燕”、“飞燕”都是马的代称,最后得出结论,即铜马应直截了当地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C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项错误,文段只是引用了写马的诗句,并没有说古代诗人善于写马;B项为文段细节,不是主旨;D项在文段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的选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3
(单选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
B. 教师应讲授学习的过程
C. 教师应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D. 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式的分总结构。文段结尾处指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换言之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故C选项正确。其他三项都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文段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54
(单选题)
在著名的优质麦产区山东省兖州市,国际粮商与改制后的基层粮管所合作,利用其收储网络大量收购小麦、玉米等粮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收储网络。在不断复制这种模式的同时,在国内企业已经进驻的地方,国际粮商开设面粉加工企业,利用掌握的优质粮源以及低价策略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合作实现双赢
B. 国际粮商渗透中国粮区
C. 挤压并购悄然展开
D. 深远的意图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标题选择题
解析
此题为标题选择题。
选择文段标题的前提是概括出文段的主旨,文段是分-分结构,先阐述了国际粮商和机场粮管所合作行测收储网络,后阐述了国际粮商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概括而言文段主要说明了国际粮商通过合作等形式渗透中国粮区,故选B项。另外通过阅读可知,题干对国际粮商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是持反对态度的,B 项的“渗透”一词明确地表示了对国际粮商的不满,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验证B选项正确。
A项表述不符合文意;C项错误,因为文段中并没有提到并购问题;D项大而空,不适合作为文段标题。
故正确答案为B。
55
(单选题)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二十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一一大自然。
根据这段话,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量
B. 环境决定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生物也反过来决定环境的变迁
C. 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完全由环境和人类造成
D. 到了二十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获得了足够的力量能够决定环境的变迁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由人类能“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以及“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可以推出,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从而影响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提高动植物的质量。
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不是“生物也反过来决定环境的变迁”;C项“完全由环境和人类造成”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人类能够有效地改变自然,但并不能理解为人类可以决定环境的变迁。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