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宝典 > 行测真题及答案宝典

2005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春季)与答案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发布时间:2013-07-29 14:58:13 来源:公务员招考网 

【内容导航】:

  我们大陆人民和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谁也( )不了的。

  A. 切断

  B. 隔断

  C. 阻碍

  D. 妨碍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实词填空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语境最佳选择。

  阅读可知,题干强调的是“谁”也不能干预大陆人民和台湾同胞之间的亲情,空格处填入的词语既需要与亲情相搭配,又能够突出动作主体。B项“隔断”意为把原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强行分开,强调动作主体的干预,也可以与亲情搭配,符合语境。

  A项“切断”指截断或打断,只强调了动作本身,未突出行为主体,与语境不合。“阻碍”指阻挡住,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妨碍”指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这两个词语都无法与亲情搭配,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7

  (单选题)

  春节即将到来,许多生活在泉州的人们纷纷到东湖公园( )春景。

  A. 观看

  B. 观光

  C. 欣赏

  D. 赏玩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实词填空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对象搭配的辨析与填空。

  由题干可知,空格内的词语需要与春景相搭配,C项“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符合语境。

  A项“观看”指参观、观察或观赏,多用于具体的个体事物,不能与春景搭配;“观光”指参观名胜,显然与题干不合,予以排除;“赏玩”欣赏玩味景物、艺术品等,与春景搭配不当。

  故正确答案为C。

  标签

  近义实词

  48

  (单选题)

  农村兄弟迫切( )出版部门设计、印刷适合农村用的挂历。

  A. 希望

  B. 渴望

  C. 盼望

  D. 向往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实词填空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语境最佳选择。

  由题干可知,空格内的词语需要与“迫切”相搭配,选项中只有A项“希望”符合要求。

  B项“渴望”指迫切的希望,C项“盼望”指殷切的希望,这两个词本身就有“迫切”之意,所以不能再与“迫切”搭配,因此排除;D项“向往”指思慕、理想,明显与题干不合,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标签

  近义实词

  49

  (单选题)

  看了昆剧《十五贯》,叫我( )的是况钟那支三落三起的笔。

  A. 津津有味

  B. 津津乐道

  C. 念念不忘

  D. 念兹在兹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成语填空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语境最佳选择。

  阅读可知,题干说的是“我”在看完昆剧之后的回味,“况钟那支三落三起的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C项“念念不忘”是说难以忘怀,填入此处,符合句意,语句表达通顺。

  A项“津津有味”是说特别有兴味,通常的用法是“某人津津有味地做某事”;B项“津津乐道”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与文意不合,因此排除;“念兹在兹”出自《尚书》,意为对某事时时惦记,其文言色彩浓厚,与题干的语体色彩不合,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0

  (单选题)

  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 ( )的所在。

  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 界限 举世瞩目

  B. 界限 举足轻重

  C. 范畴 举足轻重

  D. 范畴 举世瞩目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混搭填空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

  “范畴”指类型、范围,“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题干中说的“经济交流”是种范围或领域,而不是分界,因此第一个空应选择“范畴”。再看第二个空,“举世瞩目”是说全世界都注目,形容影响很大;“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题干中说的是当今“丝绸之路”所经地带重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空格内应填入“举世瞩目”。故正确答案为D。

  51

  (单选题)

  下面四句话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 )。

  A. 游击队攻下一个敌军长期盘踞的据点。

  B. 派出所收到一对年轻妇女拾到的耳环。

  C. 老村长送去一车各家各户献出的木料。

  D. 通信员取出一份正副团长签发的命令。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歧义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歧义的能力。

  B项中“一对”有歧义,可以理解为“耳环是被两个年轻妇女拾到的”,也可以理解为“年轻妇女拾到的两个耳环”。其他三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歧义。故正确答案为B。

  52

  (单选题)

  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清明前后,××部队派了八百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

  B.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C. 他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至于思想品德方面,就不以为然了。

  D. 他工作特别忙,夜以继日地干,以致累倒了。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项中“派出……人次”搭配不当,应该将“人次”改为“人”;B项中成分赘余,“否则”与“单靠自己”语意重复,可将“单靠自己”删去;C项中成语使用错误,“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不合语意,可改为“不管不顾”或“忽视不管”。D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故正确答案为D。

  53

  (单选题)

  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B. 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贡献的人。

  C. 因为他经常做这些事,于是大家一看到这事就首先想到了他。

  D. 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和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病句辨析题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B项中“将来都希望”语序不当,可改为“都希望将来”;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于是”改为“所以”,“因为……所以”为固定搭配;D项中“教导”是无法“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的,主谓搭配不当。故正确答案为A。

  54

  (单选题)

  “求全责备”的“责”是指( )。

  A. 责备

  B. 指责

  C. 责成

  D. 要求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本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求全责备”意为要求完美无缺,其中“责”是要求的意思,而非指责、责成或责备。故正确答案为D。

  55

  (单选题)

  爱财如命是葛朗台这个形象的本质,极端的贪婪和极端的吝啬是他最显著的性格特征。这个至死不渝的守财奴凶狠狡诈,精明能干,不择手段地囤聚财富。

  文中“不择手段”可用以下哪个词代替( )。

  A. 千方百计

  B. 尽其所能

  C. 想方设法

  D. 挖空心思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替换的能力。

  题干中“不择手段”是说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含贬义。选项中,D项“挖空心思”指费尽心机地要做某事,为贬义词,可与“不择手段”相替换。

  “千方百计”是说想尽一切办法,用尽各种计谋,“尽其所能”指把所有本事都用上,“想方设法”指想尽一切办法,这三个成语都含褒义,与“不择手段”的感情色彩不合,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6

  (单选题)

  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这对夫妻的儿子。最能准确地复述这段话的意思的是( )。

  A. 新来的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B. 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C. 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的儿子

  D. 新来的陌生人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题干的关键词为“夫妻”、“儿子”“陌生人”、“说认识”。综合比较四个选项,D项的“陌生”、“自称”、“他们的”比其他三个选项概括得更详细。故正确答案为D。

  57

  (单选题)

  事实上,当旧的艺术如小说戏剧等渐离世人的关注中心,而让位于影视等诸种艺术新贵时,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面对强大的“工业文化”,文化批评也差不多变成促销广告了。

  这段话中,“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意思是说( )。

  A. 文化的贫困使各种关于文化的批评无法进行。

  B. 各种文化批评的品位在降低。

  C. 文化贫困现象受到了种种批评。

  D. 各批评家都受到了贫困的威胁。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结合后文提到的“文化批评也差不多变成促销广告了”知,句中的“批评”为“文化批评”,而促销广告内容贫乏、品味低下的特点也揭示了“贫困”的意思。B项表述正确。

  A项错误,不是“无法进行”而是品位降低;C、D项文中没有提到,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8

  (单选题)

  隐性信息是一种特殊信息,它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取的显性信息不同,是一种能够提示、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未公开的、未萌的“胎动”信息,它要通过分析研究才能获取。

  对这段话中的“隐性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直接获取,只能间接获取

  B. 可以预测未萌的“胎动”

  C. 可以提示未来发展趋势

  D. 能提示尚未公开的信息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理解正确,由“能够提示、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推断得出。

  A项错误,题干明确指出“它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取的显性信息不同”,即隐性信息是无法间接获取的;B项偷换概念,原文只是把隐性信息比喻为“胎动”,而不是预测未萌的胎动;D项在题干中并未提及,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9

  (单选题)

  所谓总体的理解和把握,就是顾及全局以及全局和各部分的关系。在此“总体的理解和把握”是指( )。

  A. 把握全局关系和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 顾及全局、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C. 处理好全局以及全局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D. 顾及全局并顾及全局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根据“所谓……就是……”可知,“总体的理解和把握”指的是“就是”后面的内容,D项是对“顾及全局以及全局和各部分的关系”的同义替换。其他三项表述片面,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60

  (单选题)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是万能的,无缺陷的。市场配置,一般是由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来进行自发的调节,而且这种调节带有滞后性,就是说从价格形成到信号反馈再到产品产出效应,有一定的时滞。

  在这段话中,作者认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缺陷”是( )。

  A. 自发性和盲目性

  B. 滞后性和调节性

  C. 自发性和滞后性

  D. 竞争性和调节性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题干先说市场配置是有缺陷的,然后提到市场配置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自发的调节,而且这种调节带有滞后性,很明显市场配置的缺陷就是自发性和滞后性。对照选项发现,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

  鲤鱼们都想跳过龙门。因为,只要跳过龙门,他们就会从普普通通的鱼变成超凡脱俗的龙了。可是,龙门太高,他们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摔得鼻青脸肿,却没有一个能够跳过去。他们一起向龙王请求:“尊敬的殿下,请您把龙门降低一点吧!如果连一条鲤鱼都跳不过去,这龙门不等于虚设了吗?”龙王不答应,鲤鱼们就跪在龙王面前不起来。他们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龙王终于被感动了,他们都兴高采烈地变成了龙。

  不久,成了龙的鲤鱼们发现,大家都成了龙,跟大家都不是龙的时候并没有两样。于是,他们又一起找到龙王,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龙王道:“真正的龙门是不能降低的。你们要想找到真正龙的感觉,还是去跳那座没有降低高度的龙门吧。”